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让科学认知护航食品安全
内蒙古新闻网  11-04-28 19:09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食品安全事件永远尘埃难落,一次次被各类添加剂触动神经,大众直呼“伤不起”。

  经常被食品安全事件普及化学名词,使人们下意识觉得只要和化学相关似乎就是害人的东西。

  一位业内人士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位记者到一家食品企业去采访,看到配料表上的“氯化钠”,神经立马紧张起来,张口便问氯化钠加量多少,是什么添加剂云云。如果这位记者想到所谓“氯化钠”就是常吃的盐,恐怕不会有此过激反应了。对添加剂缺乏基本的认知,使得人们对媒体上有关食品安全和添加剂危害的报道抱以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

  “牛肉膏”事件表现尤其突出。回顾各类媒体关于牛肉膏的报道,无非都是各地市场上发现有牛肉膏在售,牛肉膏可以用来把猪肉变成“牛肉”,一些地方工商部门甚至“激情执法”把牛肉膏撤架。但是并没有看到哪里市场上发现有用牛肉膏变的假牛肉的相关报道。

  18日,广州市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处负责人称“牛肉膏存在合法可放心使用”。此话抛出之后,立即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传播风暴,该负责人顿时被大众视为“为虎作伥”。对食品安全已成惊弓之鸟的大众已经没有耐心去追究牛肉膏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也丝毫不会质疑媒体对牛肉膏的报道。

  19日,合肥市新闻办发布消息称,合肥市场没有发现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的情况,是记者自行买回牛肉膏,将猪肉变成牛肉味写了“神奇‘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的报道,该报道是假新闻。

  在天涯社区,有网友评论此事:“牛肉膏是无良媒体给已对食品安全成惊弓之鸟的大众狠狠一弹弓”。

  类似牛肉膏报道自摆乌龙并非个例,这对广大媒体工作者应该是个警醒:行使舆论监督权是权利更意味着责任,面对自己未知的报道领域,首先需要弄清事实,补补科学功课,而不能“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否则不但造成社会无谓的恐慌,也损失了媒体的公信力,严重者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

  公众同样需要从此类事件中汲取经验与教训。面对未知世界,人会有本能的恐慌,对待添加剂也是如此,因为无知,所以误解。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添加剂本无错,错在非法滥用行为,这与“刀无罪,用刀杀人才有罪”是一样的道理。

  在食品安全方面,公众只有多一些了解,才能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一次又一次盲目被动地陷入惊弓之鸟的窘境。

  去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媒体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让消费者知道他们究竟吃了些什么,然后自己对食品作出选择。

  但无论食品添加剂本身多么无辜,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确是目前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监管部门严打之外,希望多一些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普及,使公众对食品安全多一点判断力,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督也能多一份社会力量。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