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呼和浩特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乳制品”、“瘦肉精”检测情况进行通报:乳制品检验结果全部合格,冷鲜肉没有检测出“瘦肉精”。目前,呼市“瘦肉精”专项整治及抽检工作仍在抓紧进行中……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食品安全的警钟一次次敲响,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我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不仅在“更严格”上使劲,防患于未然,在周密细致上也下足工夫,力求让监督的目光抵达食品生产销售的更多细节。目前,全区2859家食品加工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签订了责任状。两年来我区未发生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监督食品安全的目光如何投向更多细节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代州营村一处民房内,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生产车间污水横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若想进入屋里必须得穿水鞋,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地方居然是一个豆腐加工厂。厂里收回来的加工原料被“大大方方”地浸泡在了污水中,生产好的成品则被随意堆放在角落里,做好的豆腐干索性被晾在了铁杆上。这个厂子每天生产的豆腐多达50公斤以上。 3月13日上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工商分局毫沁营工商所的执法人员将这一加工黑作坊彻底端掉了。
不到60平方米的3间凉房,用水泥抹出来几个大小不一的池子,里面放有用活碱水浸泡着的“百叶”、“黄喉”、“毛肚”、“鱿鱼”等各种水发产品。有的池面上油污漂浮,有的泛着白色泡沫,屋里散发着化学制剂与动物内脏混合而成的腥臭味儿。一段时间以来,呼和浩特市车站西街某家属小区院里的居民再也忍受不了,附近这家水发产品经营店散发的恶臭“逼迫”他们向工商部门作出举报。3月30日,工商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依法取缔了这处无相关执照的黑窝点。
工商人员查处黑窝点是监管部门加强食品监管的一个缩影。几年来,我区不断强化“各级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健全了社会监督和举报奖励机制,并在基层普遍实行义务监督员、信息员制度,形成了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
记者从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了解到,2年来,我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458万元,用于购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和检验仪器设备。农牧、质监、工商、卫生部门也分别累计投入了960万元、1200万元、1688万元和750万元资金,用以保障食品检测工作。
今年3月15日,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国率先发起“放心乳粉从内蒙古做起”行动,从许可重审、驻厂监管、批批检验、防伪包装、平台交易、全程监控、质量追溯等方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行更为严格的乳源把关、质量控制、检验检测、产品追溯体系,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驻厂监督生产企业严格执行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制度,提高抽检频率和批次,确保我区乳粉质量安全。而在3月底前,我区已完成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发证工作。
对餐饮服务单位,各盟市监管部门不仅认真落实餐饮服务经营单位食品和食品原料进货、索证、索票及台账登记制度,还完善了《食品原料采购验收索证登记本》、《食品出入库登记本》等台账制度,继续推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卫生监督公示、食品安全承诺和餐饮单位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等制度。卫生监督部门更是给餐饮经营单位戴上了“紧箍咒”,与100%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对113万人(次)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
在加强餐饮服务单位监管的同时,卫生监督部门还重点对学校、幼儿园和建筑工地食堂及农家乐旅游景点、小型餐饮单位等进行了整顿,严格落实食品和食品原料进货、索证、索票及台账登记制度,2年来,我区共出动卫生监督员9.7万人(次),检查餐饮单位21万余户(次),其中有3590户经营者被处罚,343户被取缔,218户被吊销卫生许可证。
监管利剑把守食品安全底线
从乳制品到地沟油,从蔬菜农残到一次性“毒”筷子,从泡沫餐盒到端午节的粽子,从桶装水到小餐馆……2010年以来,包头市将监管渗透到了每一个节日的重点食品、每一项新曝光的食品问题,态度是一查到底、不改必究、从重处理,通过各类专项整治,使潜在的问题及时浮出了水面。
近2年来,针对食品安全的各项专项行动在全区密集展开,对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畜禽屠宰整顿、保健食品、问题乳粉清查、食品添加剂和“地沟油”都进行了专项检查。
从3月20日开始至4月底,农牧业部门开展了“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对规模牛、羊、猪养殖场户的检查率做到100%。
“我们对各定点屠宰场实行24小时驻场检疫,做到了随宰随检。同时要求外地冷鲜肉必须持有当地办理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当地检测机构出具的‘瘦肉精和药残检验报告’。”呼和浩特市农牧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我区强化对畜禽屠宰管理、肉品品质检验和无害化处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两类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并在屠宰过程中推行分段检验的检验人员负责制。2010年,全区共没收销毁不合格肉品4万多公斤,查处取缔私屠滥宰窝点及私人摊点57处,处罚不法经营户290户查处违法案件37件。
小作坊监管办法呼之欲出
狭小肮脏的小屋内,穿着脏兮兮工作服的工人制作着馒头、花卷等食物……这样的小作坊遍布城乡,很多市民吃的就是从这样的小作坊里生产出来的馒头、焙子、粉条等。
4月18日,呼和浩特市一家村一民房院内隐藏的馒头加工黑窝点被工商部门查处。这是一处住宿与加工车间混为一体的家庭式作坊,生产加工馒头的机器设备非常筒陋,卫生及生产环境十分恶劣,根本不符合加工生产的要求。
近日,记者跟随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馒头生产企业进行检查时了解到,在我区,制作馒头具有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非常少,包头市仅有2家馒头生产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证,而呼和浩特市只有1家。这样正规的馒头生产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并不多。
如今,我区有5000多家无证小作坊达不到准入门槛,不在生产许可监管范围。这些作坊的生产者大都未办理卫生许可证、健康证。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监管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区还未制定对小作坊监管的相关法规,在监管上还存在着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等情况。最近,政府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准备于近期出台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办法。(记者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