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企业脉动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奶联社”成为《中欧商业评论》案例
内蒙古新闻网  11-04-29 10:23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奶联社了解到,在4月份出版的《中欧商业评论》杂志2011年4月号,“拍案·案例”栏目中刊发了一篇题为《伊利:“精确安全”在路上》的文章,讲述了通过精确管理的理念,伊利集团把企业安全管理细化为一系列检验环节、指标和数据,试图打造一条“全程精确安全”的产业链。《中欧商业评论》杂志系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主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协办的中文商业评论。

  案例介绍了《奶牛冠军和奶联社》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兵州亥农业开发区奶联社示范牧场,一头标号为6223号奶牛是全内蒙古的“冠军奶牛”。由于产奶量高、奶质好,这头奶牛被评为“首届内蒙古地区DHI(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平台组优秀牛只”,这头奶牛产奶周期在305天,产奶量在9.5吨以上,超过平均产奶量的60%。

  这家“奶联社”和一般现代化的牧场并无区别,但实际上,“6223号奶牛”和所有奶牛都不是“奶联社”的,而是当地农民以奶牛入社的股份。“奶联社”是介乎牧场和农民的散养的一种中间形式,他解决了建设牧场需要的巨大资金和土地投入,又使农民农民能够从奶牛养殖中受益。主要模式是奶农以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每年享受一定比例的分红(20%)。同时农民还可以以土地入股,由“奶联社”用大型机械化设备种植玉米,做为“奶联社”的青贮饲料,每亩可增加收入150元。同时,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还可以成为“奶联社”的产业工人。“奶联社”的核心竞争力是奶牛养殖技术。奶牛在入社后的产量普遍提升,平均产奶量从入社前的4.2吨,一年半以后产量可达到5.7吨,增产达到30%。另外,由于奶牛集约化养殖,牛奶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奶联社生产原奶达到国际标准,乳品企业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每公斤牛奶价格要比农户散养奶牛高一元左右。目前伊利集团用于生产“金典”牛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乳品奶源均是来自这里。

  “奶联社”积极推动千头规模的标准化牧场,这种规模也更有优势。第一,距离粗饲料基地距离近,运输半径小,成本低;第二,千头规模的牧场,相对于万头规模的牧场,要求的管理与控制能力要低些;第三,奶牛防疫、后期粪污处理方面,千头牧场要容易掌控。

  据悉,“奶联社”这种奶牛养殖合作化模式,被认为是中国奶牛养殖实现由散养到规模化、现代化转型的理想模式。该公司提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每天喝杯好奶”的愿景,倡导“养健康牛、产优质奶”,是伊利集团优质原奶的重要合作伙伴与供应商。(内蒙古新闻网 吴钰)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