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残联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紧紧围绕“五个到位”、“六个突破”、“八个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残疾人工作,超额完成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任务,努力服务于全市20万残疾人群众,残疾人事业实现了新发展。
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大局谋发展。通过组织领导到位、规划计划到位、政策制度制定实施到位、事业经费落实到位、重点工作措施到位“五个到位”确保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确保“六个突破”,努力实现服务创新。康复救助项目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十项康复项目”,使20000多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治疗和服务,投入资金达1300多万元。就业援助工作取得新突破。为4000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为4599名城镇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35000人,实用技术培训9276人,扶持300名残疾人自主创业,200名盲人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全部实现创业和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享受低保残疾人38177人,参加医疗保险162432人,参加养老保险8597人,落实廉租房、危房改造、经济适用房的残疾人1580户,创办“阳光家园”12所,集中和居家托养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625人。城市残疾人低保、农牧区残疾人参加新农合、农牧区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保三项保障实现全覆盖。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积极支持市特教学校发展壮大。通辽爱心针灸推拿学校、智障人特奥培训中心、丑小鸭特教学校等3所民办特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与通辽爱心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联合创办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班,残疾人学历教育不断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举办通辽市首届残疾人运动会,通辽市第一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全市首届残疾人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全市首届“肢残人活动日”残健共融大型文体活动,全市首届“盲人歌手大赛”等活动,每年在各类残疾人节日都举办大型文体和公益宣传活动,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社会氛围。市电视台开辟了手语新闻节目,图书馆增设盲人阅览室,市广播电台有专门的残疾人栏目,残疾人文化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残疾人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取得了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残联“十一五”期间倾力服务20万残疾人
全市残联组织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夯实基础,焕发活力。实现了县级以上残联全部单列,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残联班子和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使用优秀残疾人干部,市残联班子增配了2名残疾人领导干部,县级残联至少配备2名残疾人干部,残疾人干部比例超过了20%。全市95个苏木、乡镇、街道全部成立残联,配备了专兼职理事长,残联专干。2284个嘎查村、社区全部成立残疾人协会,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达100%,专职委员培训率为100%。基层残疾人组织有场所、有制度、有工作、有活动、有影响,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得到了空前的活跃。各级法律援助服务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全市残联系统实现了信息化办公,建立信息库,极大地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水平。
强素质、带队伍,实现“八个创新”。创新发展观念。树立把残疾人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大局谋发展;保障残疾人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建立各有关部门协调运作,动员社会力量“扶残助残”,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新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各有关部门协调运作机制;业务工作运行机制;残联系统机关及干部考评表彰机制。创新重点工作协调方式。抓住党和政府重视发展社会事业的有利机遇,把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通辽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大楼建设已列入市政府2010年“民生工程”,政府投入3000万元,并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21000多平米。2011年市政府又将5000名残疾人康复托养救助项目列入“民生工程”。创新“扶持救助项目”模式。投入康复经费并利用国家“686”项目资金、医保资金、大病救助资金等为重度精神病人进行了免费住院治疗,治疗并好转精神病人120人。发挥市防盲治盲促进会和市眼病医院积极性,争取市内外企业多家募捐,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免费手术,发现1例手术1例,到目前已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3000例,形成了残联搭桥社会献爱心的新途径。创新服务平台。协同市卫生局把残疾人医疗服务,社区康复训练列入卫生系统服务范围。建立市、旗县、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康复医疗、训练机构网络,为残疾人提供多层次、便捷周到服务。协同劳动和就业部门创建了就业小额贷款、咨询、培训、资格鉴定平台,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就业援助和服务。与工青妇、大中专院校合作,创建市、旗县、苏木镇街道志愿者助残网络化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广覆盖经常化志愿服务。创新服务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大中专院校、医疗、职业培训、艺术团体等机构,聘任培训老师、艺术指导、体育教练等形式,组建为残疾人技术服务团队,经常性地开展的技术服务活动。形成残疾人技术服务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打造了一支为基层残疾人技术性服务人才队伍。创新现代化服务手段。为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网络化服务发展的新形式,加强残联系统信息库建设的同时,开通残疾人电子信息“爱心通”平台,网络销售服务平台等现代化服务业务,促进了残疾人工作现代化服务管理进程。创新队伍建设载体。通过开展“打造务实、创新、开放、活力残联组织新形象”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激发残联干部工作激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展“演讲赛”、“知识竞赛”、业务培训、竞争上岗等形式广泛进行业务练兵,培养干部队伍敬业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通过上挂、下派、选调等干部培养措施,提高残联干部综合工作能力。 (杨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