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进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场费是每车800元。此时,张俊山在新发地的合伙人任立国与雇来的7名工人,负责卸货和批发蔬菜。任立国感慨地说:“工人工资增幅太大,以前每人每天六七十元都有人干,如今一天100元还是靠长期关系维持。”
经过买家的讨价还价,这批西葫芦批发价一般为0.6元/斤。“平摊来算,菜运到新发地,每斤菜平均加价三毛左右批发,才能保本。”张俊山说,“干我们这一行的,利润很薄,只能以量取胜。”
张俊山告诉记者,经营蔬菜生意,利润起落很大,有的年份能多挣,但同样存在亏本的风险。比如去年生意就不好,他现在还背着20多万元债务。
记者了解到,城市农民工收入水平上涨传导到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也直接作用于蔬菜流通环节。尽管在源头上蔬菜价格有所下跌,但人工费、油价等成本却在上涨并带有一定的“不可逆性”,成为在流通环节推高蔬菜价格的主要因素。
0.6元到1.5元:“最后一公里”菜价骤然抬高
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这批西葫芦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北京市主城区的蔬菜零售商,二是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等郊区市场的二级批发商。
记者一路追踪发现,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的蔬菜到零售环节,没有较高的运输费用,而蔬菜价格却翻了一番。位于西城区的椿树园菜市场,距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8公里左右,但是从新发地批发0.6元/斤的西葫芦拉到椿树园菜市场就卖到了1.5元/斤。而通过二级批发商转运到城郊超市的西葫芦,价格也达到了1.2元/斤。
一位在椿树园菜市场卖菜的零售商说:“第一,我们每个月要缴纳800元的摊位费,200元的水、电费;第二,我们每天销售的量少,品种多,批发蔬菜时,批发10斤和100斤当然不是一个价,我们批发的蔬菜仅仅相当于二级批发价;第三,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到椿树园菜市场虽然说只有18公里左右,但是雇一辆面包车拉到这里至少也得200元的运费;第四,批来的蔬菜除去损耗,还有卖不完烂掉的。这四项费用自然要摊到蔬菜价格上。”
记者了解到,零售商的利益诉求增强,也是抬高菜价的一大因素。一位摊主告诉记者,他每天销售约900元的蔬菜,不算他和妻子的生活成本,扣除批发、摊位费、运费等成本后每天的毛利约300元。“菜贩不管大小都得起早贪黑,养着一家老小,租房子过日子成本又高,一天不挣两三百块钱谁干?”
此外,社区菜市场分布不均也是零售商可以随意定价的一个原因。销售此批西葫芦的西绒线胡同社区菜市场,在周边区域内独此一家,而且全部摊位被一家零售商承包。居民们如果去其他市场买菜,即便去距离最近的西沿河市场,也需要乘坐3站公交车才能到。在“垄断”之下,菜价高低全由这家零售商说了算。
不少前来买菜的市民说,社区里就这一个菜市场,即便菜价再高大伙也得买,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菜价“最后一公里”的监管。(记者苏万明 任会斌 殷丽娟 董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