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夹心层”,是游离在保障与市场之外的无能力购房群体的代名词。这些人,大多够不着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条件,却又买不起商品房,处于住房尴尬境地。
据粗略统计,我区“夹心层”主要集中在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当中,收入属于中等偏下人群。
2011年,我区将专门针对这些人群建设一批公租房。公租房即公共租赁住房,这类房归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
公租房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区将有更多中等偏下人群、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上月底,呼和浩特市首个由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康居家园公租房小区正式奠基开工,项目位置坐落于呼市玉泉区鄂尔多斯大街原牧科所住宅区。除了建设的康居家园公租房小区外,呼市还要陆续在其他3个区进行公租房小区建设,目前正在选址、规划阶段。
据了解,呼市康居家园是个典型的公租房项目,规划建筑公共租赁住房4268套。单套面积大多为40~50平方米户型,最多不超过60平方米。并严格遵循“小面积、功能齐、品质高”的建设理念,这批公租房是面向呼和浩特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以及外来从业人员供应的政策性租赁住房。公租房的申请条件为:年满18周岁,在本市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本市户籍居民无住房;申请人家庭人均收入符合本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标准,即为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和在本市工作的全国、省部级劳模、全国英模、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复转军人中的住房困难家庭,按属地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不受收入限制。
除首府呼和浩特市外,鄂尔多斯市也加大了公租房的建设力度,今年计划在康巴什新区集中建设2万套公租房。
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鄂尔多斯房价迅速上扬,让一些当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面临无房住或者买不起房的困境,这个问题也间接地影响了鄂尔多斯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此,鄂尔多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公租房的建设力度。
与此同时,我区其他盟市也都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公租房建设。
为了公租房建设的顺利进行,自治区政府对公租房给予了很大的政策优惠,其中包括,凡是纳入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按照市、旗(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公租房,其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享受有关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房产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具体规定为,对公租房建设期间用地及公租房建成后占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如果在其他住房项目中配套建设公租房,可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按公租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公租房经营管理单位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公租房房源,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捐赠住房作为公租房,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经营公租房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房产税。
“大量的公共租赁房投入市场以后,怎么管?政府必须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业内专家认为,我区应加快与公共租赁房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公共租赁房管理机构,并配备与之规模相适应的专职管理人员。同时,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个人信用档案,将公共租赁房的管理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对接,逐步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保障性住房体系。(记者 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