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锡林郭勒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锡林浩特“菜篮子”建设:让餐桌四季鲜美
 

  白音锡勒蔬菜园区的温室大棚内,已是满眼葱郁,黄瓜、茄子、西红柿、青椒等蔬菜果实盈枝———这里是锡林浩特市大力实施蔬菜种植基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锡林浩特市把建设“菜篮子”工程作为一大民生工程,大力建设蔬菜大棚基地,稳定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推广使用绿色无公害技术,配套建设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投资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力争把关乎老百姓餐桌的菜篮子,办成政府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建菜园让本地菜成为当家菜

  锡林浩特市地处高寒地区,冬季菜和精细蔬菜主要依靠外地运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在扩容,人口在增加,老百姓“吃菜难、吃菜贵”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全市的蔬菜供应,锡林浩特市从“菜园子”抓起,高起点、高标准兴建现代蔬菜园区,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力争让本地菜成为老百姓的当家菜。

  在锡市近郊22公里处的桃林塔拉分场,白音锡勒蔬菜园区的日光温室大棚颇具规模。白音锡勒项目办副主任边淑平介绍:“这里每个大棚高4.2米,宽7米,长100米,都是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建设的钢架大棚。和传统的竹架大棚比较,这种大棚不仅抗风雪,而且空间大,适于立体种植。目前建成的60栋已经投入使用。小白菜、油菜、生菜、芹菜等叶菜类蔬菜早在今年春节前就已上市。每个大棚平均每天产量能达到100多公斤。”他自豪地说:“今年,我们计划再建100栋这样的大棚。要让我们园区的蔬菜最终能够占据锡林浩特蔬菜市场20%的份额。”

  在锡林浩特市,像白音锡勒蔬菜园区这样连片开发的温室大棚正在蓬勃兴起。 2010年,锡林浩特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优惠政策,加大对“菜篮子”工程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财政扶持力度。锡林浩特市蔬菜办张桂荣介绍, 2010年,政府对建日光温室大棚的种植户实行每棚补贴1万元,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以白音锡勒牧场、毛登牧场、奶牛场、循环经济园区、南郊为代表的五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工程已全面开工。计划到2012年,日光温室大棚将达到2640座,设施蔬菜产业化投资达到9亿元。

  重科技让市民吃上放心菜

  设施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除了政策支持,技术扶持一直是锡林浩特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大亮点。科技部门开展科技特派员蹲点帮扶服务,开通12396、 96048科技服务热线,从最初建棚到有机肥发酵、地膜覆盖、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全部实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现场指导。白音锡勒蔬菜园区技术指导员郭金柱介绍:“锡林浩特市发展蔬菜日光温室大棚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大棚覆盖、防虫网、遮阳网、滴灌、生物秸杆反应堆、补光增温、果菜间套立体栽培等新技术,目前在国内也是先进水平。”

  在蔬菜农场种植区王凤仁家的草莓大棚里,红彤彤的草莓如红玛瑙般诱人:“我家的草莓保证口感好,味道正,无公害。”张桂荣说,依托当地牛羊粪有机肥,立足生产生态、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蔬菜,是锡林浩特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一大特色,这样,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8月份对全市50个蔬菜样品的农药残留检测表明,合格率为98%。

  目前,锡林浩特市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已经占到了全市蔬菜生产面积的40%。锡林浩特市蔬菜农场蔬菜种植区和宝力根办事处伊利勒特社区已经成功申报为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10公顷,马铃薯、甘蓝、西芹、胡萝卜、西红柿、黄瓜、青椒、茄子等16个蔬菜品种通过无公害蔬菜认证。

  保供应让“菜篮子”不再沉重

  保供应,是破解“菜篮子”难题的关键。当前,锡林浩特市把推动菜篮子工程作为保供给、保民生、稳价格的重大举措,以稳定老百姓“菜篮子”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大型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交易园区建设。

  提高“菜篮子”商品集散、加工处理、冷藏保鲜能力。建立冬春淡季蔬菜储备制度,增强蔬菜应急保供能力建设。 2010年,以宏源公司、沃原奶牛场和亿蒙为代表的三大蔬菜储存基地相继开工。宏源公司投资4500万元建成贮藏能力25000立方米的蔬菜保鲜恒温库,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沃原奶牛场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储藏能力2万吨的马铃薯恒温保鲜库和储存能力4000吨的果蔬恒温保鲜库完成一期工程;亿蒙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亿元日光温室和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配套建设项目,将在2012年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三大蔬菜储存基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锡林浩特市冬季蔬菜供给问题。(梁彬)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