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兰察布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察右中旗抓信访维稳工作——用心用劲更用情
内蒙古新闻网  11-05-20 17:16 打印本页 来源: 乌兰察布日报  
 

  和为贵,谐为美。

  和谐,这是一个蕴含美丽而又让人向往的可贵境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和谐的追求,已成为所有渴望科学发展地区的共同行动。而一个地区要真正实现永久和谐,就一定离不开扎实过硬的信访维稳工作。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采访中,察右中旗旗委书记王增强反复强调的这一观点,让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该旗在追求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对于抓好维稳工作的强烈责任。

  察右中旗联合接访大厅,是该旗畅通诉求渠道,倾听群众呼声,着力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关系的一扇重要窗口。为了切实感知该旗抓信访维稳工作的力度,记者首先来到了该大厅。

  一进大厅,高悬于正墙的“执政为民”四个大字赫然跃入眼帘,其蕴含的深意给大厅平添了丝丝暖意。环视四周,“依法、便民、廉政、高效”、“爱民出清廉,廉者得民心”、“唱响和谐社会建设主旋律,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防线”等条幅,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很直观地就能感知到该大厅在信访工作中所遵循的理念。

  深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7月始,察右中旗的联合接访大厅便正式启用,同时,“旗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也开始拉开帷幕。大厅设有登记室、候访大厅、旗领导接访室以及公、检、法、人事、劳动、国土、纪检等10多个窗口单位的接待室。2010年,出于对信访工作的更加重视,该旗又投资30多万元,对大厅进行了重新装修,并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如今,焕然一新的联合接访大厅,不仅是该旗广大群众表达诉求的最好去处,同时也是各级领导倾听民意的最佳平台。

  信访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在联合接访大厅,旗委、政府主要领导每周接访一天,其他领导在工作日期间轮流接访一天。同时抽调了10多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在大厅轮流值班,协助旗领导高效开展“一站式”联合接访。到目前,该大厅已累计接访828批(次),共接待上访人员2000余人(次),信访结案率达98%以上。来此“讨说法”的群众,常常是面带愁容而来,喜笑颜开而去。

  毋庸讳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快速发展,必然使一些沉淀的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察右中旗也不例外。正因如此,近年来,该旗正视矛盾,重视维稳,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信访维稳工作的新路径。

  [路径一]:努力完善信访网络建设工作。旗联合接访大厅以旗领导接访、各涉访部门及苏木乡镇(园区)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为主要形式。各接访窗口严格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密切配合旗领导做好联合接访工作。

  各涉访科局专门成立信访接待室,并由主要领导亲抓信访工作,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同时进一步完善定期接访、下访、约访制度。

  全旗11个苏木乡镇、园区管委会均成立了信访工作组,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求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入手、早解决。

  嘎查、村、社区也相应成立了信访协调小组,及时发现信访苗头,并努力进行化解、疏导。

  [路径二]: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拓宽民意表达途径,及时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布信访机构、通信地址、接待时间及接待领导。

  建立信访隐患排查调处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动深入基层进行矛盾排查,努力做到纵横交叉,不留死角。

  健全信访问题协调处理机制。按照依法、依规、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明确责任单位和解决时间,同时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疑难信访问题,实行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及领导包案制度。

  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一是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当面督办;二是深入承办单位进行现场督办;三是开展个案调查进行直接督办。

  人们常说信访问题是“天下第一烦”。然而面对这“天下第一烦”。察右中旗的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心怀民本理念,设身处地为民着想,感同身受急民所急,努力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设法立足群众的角度做工作,他们用心、用劲、更用情,在信访维稳工作中,用扎扎实实的有力之举,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更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李秀珍)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