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制约 造福子孙后代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没有供排水设施、暖气管道,城市居民生活将无法维持。
没有水利通道设施,工业与农牧业生产用水无法保障。
没有铁路、公路和航运通道、船运通道及能源通道设施,人们便无法出行,能源及能源转换产品便无法发挥效用。
没有信息化通道设施,人们无异于“睁眼瞎”,世界经济可能会倒退到几个世纪前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毫无疑问,没有基础设施这一坚强的后盾,这个世界将无法想象。而因为有了这一后盾,世界才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正是因为有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跟进,我国东部地区才走出了一条缓解工业缺水问题的路子,西部12省区也才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出了一条水权置换的成功之路。
正是因为有了铁路、公路和航运通道建设的迅速跟进,国内各省区、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才日益频繁,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才有了强大的动力。
正是因为有了能源通道建设的迅速跟进,我国相邻省区之间、我国与相邻各国之间才能结成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
正是因为有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跟进,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才在短短几十年内创造了过去数百年才能拥有的财富。也正是因为有了信息化建设的迅速跟进,我国东南沿海省区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几十年发展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有的甚至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积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许多国家和地区目前皆因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瓶颈问题而自乱阵脚。为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乃至许多国家和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因为——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才不至于浪费,交通才不至于拥堵,偏远地区的人们才不至于因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而贫穷,产品才能及时运抵目的地而变成商品并创造价值,企业才能凭借信息化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生产、工作效率才有可能迅速提高,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才更加便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才有了更加强大的动力。
一言以蔽之:只有突破瓶颈制约,才能摆脱基础设施薄弱的尴尬,造福子孙后代。(杨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