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女性创业人数越来越多,已占总创业人数的约四分之一。同时,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种公益组织纷纷提供各种政策、资金和培训岗位,扶助妇女创业、就业。
本报讯(本报记者管炜) 2011年5月8日母亲节的到来,再一次将妇女创业这个话题提到了桌面。从古代的“三从四德”到现在的女人能顶半边天,妇女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创意识的提高,妇女创业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通辽市妇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创业的积极性和就业水平。
农村妇女缺少技术,是影响创业就业成功的直接原因,市妇联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利用各种阵地,开展培训活动。依托各级妇女学校和培训基地,面向广大城乡妇女,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依托“双学双比”示范基地,面向产业化基地妇女,开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现场培训;依托“妇女大讲堂”,面向女能人、女经纪人、女农民工开展专业培训。2010年,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培训妇女15.1万人次。
市妇联始终将发放小额贷款工作作为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抓好抓实。坚持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不断扩大覆盖面,将小额贷款切实发放到急需资金的农户手中,并且实行跟踪服务,收到贷款的农户还要进行不定期的经验交流和汇报资金使用情况,这些都有效促进了贷款的利用效率。同时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大力实施妇女创业贷款项目。创业中小企业贷款采取“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受托银行+管理平台”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在个人微贷款项目中,按照“自愿申请、严格审批、抵押担保、按季付息、到期归还”原则,采取了“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农村妇女创业贷款直通车”、“一站式服务”等方式。成立了市妇女创业贷款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召开贷款项目领导小组联席会,组织召开贷款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分析评审会,从贷前审查、贷中管理、贷后监管三个环节形成了金融办、妇联、贷款平台、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合力推动的良好氛围。在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核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贷,企业污染大的不贷。确定妇女本人要有一个致富项目,要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家庭要有一定经济基础,家庭成员要和睦、要讲诚信,要没有不良嗜好。2010年,全市为907名农村牧区妇女贷款1933.8万元,切实为有创业想法的妇女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今后,通辽市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和妇女受益面。
在谋划农村妇女创业致富的过程中,通辽市妇联以“双学双比”活动为抓手,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不断发掘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女能人,结合实际,与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采取帮扶结对、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她们开展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管理、技术和法律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帮助她们做大做强,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将进一步加大培养农村女能人、女经纪人、女致富带头人的力度,重点为贫困村培训1000名女致富带头人,发挥她们示范引领作用,最终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