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阿右旗:做活沙产业引领经济生态“双赢”
内蒙古新闻网  11-06-13 10:56 打印本页 来源: 阿拉善日报  
 

  肉苁蓉、锁阳、甘草、麻黄以及苁蓉茶、苁蓉胶囊……在5月举办的阿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特色沙产业现场观摩会上,这些来自沙区的累累硕果无不展现着沙产业的魅力,也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沙产业。应邀参加观摩活动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周朴深有感触地说:“阿右旗通过发展沙产业实现沙漠治理和农牧民致富双赢的模式,对我们做好当地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发展沙产业破解生态困局

  阿右旗是全区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年均蒸发量4100毫米。资料显示:阿右旗境内天然梭梭林分布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80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35万亩,减少了58%。面对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阿右旗提出“围封禁牧保护生态、收缩集中调整布局、发展特色提高效益、转移转产富裕牧民”的生态建设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阿右旗坚持解决生态治理问题从转移发展上谋突破,将沙产业作为搬迁农牧民增收的主要产业,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牧民发展特色沙产业,通过沙产业反哺治沙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地区是阿右旗确定的重点移民迁入区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沙产业示范区,初步形成了集肉苁蓉人工种植、良种繁育、科研等为一体的沙产业体系。现已种植人工梭梭林13万亩,接种肉苁蓉5万亩,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沙产业之路。曼德拉苏木固日班呼都格嘎查牧民马国福告诉记者:“以前一谈起治沙就犯愁,也想过各种办法抵御沙害,可治了很多年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自从人工栽培肉苁蓉在这里生根结果后,原来荒凉的沙丘又有了绿色,恶劣的自然环境长出了赚钱的‘宝贝’,沙漠变成沙产业基地,牧民们实现了治沙又致富。”

  做大沙产业增添经济新亮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阿右旗沙产业逐渐步入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科技化的发展轨道,沙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阿右旗积极组织开展了农牧民肉苁蓉接种技术培训,并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示范户长期指导种植户接种。同时,强化科技服务,完成了2500亩肉苁蓉种植基地滴灌系统的安装,先后聘请日本、韩国、以色列和国内的沙产业专家、学者深入沙林呼都格地区开展科研,促进沙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

  2008年,阿右旗成功引进内蒙古巴丹吉林沙产业公司入驻沙林呼都格地区,通过龙头企业助推沙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科研+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扶持农牧民完成了5万亩人工肉苁蓉的接种,接种成活率由前期的不足30%提高到60%以上。公司还与沙林呼都格地区的200多户农牧户签订了种植销售合同,进一步调动了农牧民保护生态、发展特色沙产业的积极性。公司还先后建立了阿拉善生态实验站、巴丹吉林沙产业科技推广中心、巴丹吉林沙漠研究所,提高了沙产业的科技含量。在谈到未来发展时,该公司负责人耿宗成告诉记者:“今后,公司将积极致力于沙生药品、保健品的开发,形成从沙漠到市场的产业化链条,不断提升沙产业效益。”

  目前,阿右旗已初步形成以300万亩野生锁阳基地、150万亩野生苁蓉基地和10万亩野生甘草基地为核心的特色沙产业区,初步形成了集肉苁蓉人工种植、良种繁育、科研等为一体的沙产业体系。盟林业研究所所长田永祯说:“阿右旗沙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开始产生综合效益,沙产业撬开了沙漠新经济,为干旱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做强沙产业实现“草绿民富”

  阿右旗坚持治理与开发兼顾做活沙产业,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肉苁蓉产业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特色产业。

  今年已经65岁的沙林呼都格嘎查种植户田永成告诉记者:“自从政府扶持我们发展沙产业以来,农牧民的造林积极性很高。现在,嘎查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梭梭,最多的有四五百亩,最少的人家也有近百亩。感谢政府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发展沙产业已成了农牧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好门路。”

  谢军仁是阿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的种植户,目前他已栽种了300亩梭梭林。他告诉记者,自从巴丹吉林沙产业公司落户后,梭梭林的收益开始显现,仅2009年,公司收购苁蓉籽他就获益4万多元,同时还获得1.5万元的奖励,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沙产业绿了草原、富了农民,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如今,在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漫漫黄沙再也不是绿色凋敝、生命枯萎的象征。沙漠,从生存的绝地、贫穷的根源变成了摇钱树和聚宝盆。阿右旗人的生态思维从对抗向和谐转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兼顾,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并举的“绿化——转化——产业化”之路,在阿右旗已变成了可观、可感、可操作的成果和经验。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