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符箓”陶瓶
《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术(仙术)者,古谓之道术也。道家的道术主要有占卜、符箓、外丹、内丹、辟谷、引导、仙药、服气、存思等十余种方法,归纳为两大道术,其一为金丹术,即炼丹服丹,成仙得道;其二为符箓术,也称符水道术,源于远古人类的巫术,以画符、画图请神驱鬼,趋吉避凶,治病延年,旧时民间普遍信仰、广泛运用。
符箓是道家秘密文书,是行使法术的“天神文字”,符、图笔画屈曲多变,结构繁杂,近似汉字中的篆体,道书上称它为“云篆”、“丹书(朱砂)、“符子”、“墨篆”。在“道术”中,以“符箓”形式最为多样,内容最为丰富,蕴含最为奥秘,使用最为普遍。其中教祖老子的《太上老君符箓秘诀》就有各类内容的符箓数百个,包括五方五行各十六镇符(即天图)、各类镇妖符(如鼠瘟、猪瘟)、人口平安符(保安、保命、保人口等)等,甚至连中国著名的“五岳”山形,在道家看来也是五道符箓,道书上说:“中岳(河南)嵩山,其状如卧;东岳(山东)泰山。其状如坐;南岳(湖南)衡山,其状如飞;北岳(山西)恒山,其状如行;西岳(陕西)华山,其状如立”,于是便有依据五岳的地势、形态、走向、组成“五岳灵符”,成为道家著名的“镇符”。
道家的“符箓”所用材质以五色土纸、朱砂、陶瓷、竹、木简为主,还有毛笔、墨錠、清水、绢帛、门窗、墙壁等。在行法使用中,依据不同人群、境况、祈求,分为外用内用两种方法或形式。外用即将“符箓”或随身佩带、或沉入水中、或埋于地下、或贴挂门窗、或点涂墙壁、或洗拭身体、或雕刻供奉等;内用即将符箓烧成灰烬以水服用,或将画好的符箓土纸揉成纸团直接吞服用。信奉者不论外用、内用,一经使用便有神仙到此、万邪迴避的功效,这就是道家“符箓”神奇的威力。
道家的“道术”“符箓”在古代也常用于战争,作为“克敌制胜”、“军事谋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姜子牙在为周武王设计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中,就曾安排“术士2人,方士3人”,虽然编制人数最少,但他们在这个机构中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术士”专门主持对敌的奸诈,运用得当,则可以不用一兵一卒,促使敌人全军精神崩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制胜境界。(臧洪贵)
道家的符箓
在美丽的英金河畔,有赤峰市第一家民间博物馆——龙乡博物馆,有一个征集来的红山文化彩陶“符箓”陶瓶,陶瓶高35.5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围45厘米,平口、直腹、筒形,腹中部有左右各一枚圆形穿耳,平底,底径与口径相等。此器造型奇特,为目前所知红山文化彩陶所独见。
全器从口沿至底部,通体以红、黑两彩即朱砂、墨锭绘制“符箓”图象,保存完整的“符箓”约占四分之一,色彩浓艳,笔画粗壮,书写规整,极为庄重。从图象的总体形式和书写风格分析,可以肯定这件彩陶瓶上的图象就是中国本土孕育的道教最早的“符箓”图文。
从器物造型看,此器与红山文化目前所见的陶器的器形不同,既不是炊器也不是储器,应该是一件与宗教行术时有关的礼器或法器,平口直筒形便于存放、取用符、咒或竹木符简,双耳位于腹之中部稍偏上,便于行术时双手捧瓶摇动,其形状与功用和占卜卦术用的“签筒”非常相似。
红山文化彩陶以黑、红两彩作为“阴、阳之道”的象征,而道教则以朱砂(红)、墨锭(黑)作为“符箓”的主要制作材料,也是“阴阳观念”的反映,即红色表示阳,黑色表示阴。“符箓道术”是红山文化祭祀中重要的行祭形式。
从“符箓”图象的结构形式看,从上到下浑然一体,完全采用汉字篆体的结构布局,整齐严谨、庄重大方,书写风格与《道书》所说“云篆”相符,即“符如行云,字如篆书”。“符箓”陶瓶文字构成极为复杂,由上下到左右由多组文字组成,上下连贯,左右相依,笔画屈曲多变,但繁而不乱、多而不杂;行文之间左右有序,上下有致,规矩严谨,是远古时期“符箓”图象中极为规范的“云篆”。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道教源头与远古时期的巫术有关,并融合鬼神崇拜、神仙方术以及先秦时期黄老思想于一体,其产生年代相当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距今四千余年,现在有了这件“符箓”陶瓶实例,也许中国的道教(符箓道术)早在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即已产生,它与红山文化先民大型祭祀活动直接相关。
道教“符箓”虽然从两汉以来在中国本土辗转流传数千年而“秘莫能识”,“符箓”陶瓶为我们提供了五千年前最原始、最标准的“符箓”图象。数千年来,“符箓”图象的朱砂墨锭、色彩、图象、结构形式、屈曲变化规律,一直保持着五千年前的原始面貌,足见道教的“符箓”文化在中国本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道术符箓”的发现,无疑在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和上层建筑体系中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与史实相符,中国“道术”可前推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