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谁推高了呼和浩特的房价?
内蒙古新闻网  11-06-14 09:56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日报  
 

  从“限贷”到“限购”,呼和浩特市楼市调控政策可说是“限字令”当头,然而呼和浩特市的房价却依然是“涨”字在领跑。

  前几日,来参加呼和浩特春季房展会的中国指数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用“令人震惊”来形容呼市房价,他说,一年前来参加呼市房展会时,这里的楼盘价格还多是三四干元一平米,今年竟大都涨到了六七干元一平米,有的楼盘都涨到每平米15000元了,这太令人震惊了!

  同样令人震惊的还有消费者所表现出的旺盛的需求。有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呼和浩特春季房展会上,仅意向成交面积就达18.2万平米,意向成交金额达8.6亿元,比去年春季房展会增长了近10%。更有媒体报道,在一线城市的购房者观望气氛依然持续背景下,呼和浩特市92%的被调查者在春季房展会上存在着购房意愿。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89亿元,同比增长915.32%,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6.69亿元,同比增长593.24%。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市中心的某售楼中心,记者碰到了前来看房的李峰一家,他告诉记者,去年六七月份这里的楼价还是6干多一点,现在已经涨到7500元以上了,而且就剩大平米的了。他本来还在犹豫买不买,可一个做售楼工作的朋友告诉他,2010年7月份售价不到5000元一平米的东二环一商品房项目,现在新开盘的楼都已经卖到8000元一平米了。怕这个房的价格还要涨,今天他全家一起来看看,没问题的话就准备把合同签了。记者发现,呼市在售的楼盘基本都是“按揭无优惠,全款优惠1至2个点”在销售,很少有大幅度促销活动。

  为什么在国家对楼市实行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调控政策之后,在人们预计房价理性回归不再是梦的时候,呼市楼市会有如此出人意料的表现呢?某楼盘销售经理冀然说,呼市的地价一直在涨,房价能不涨吗?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从呼市今年房地产市场状况、政府各类政策运行状况等角度分析认为,呼市版的限购令对楼市的意外表现起了很大作用。该版限购令一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解决4万户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建设面积大约270万平方米,占全市今年新开工规模50%以上;二是限定购房套数。解决低收人家庭的住房问题,不是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尤其是按照现有的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是完全的“公益房”项目,而呼和浩特又没有在公益与市场之间的缓冲性住房供给制度安排。从购买能力上分析,低收人阶层在呼和浩特市当前的收人体制下,短期内很难进人购买商品房的队伍,不会对所谓“刚性需求”进行分流。这部分住房一来不会作为低价商品房拉低住房的均价,二来不会影响供需关系。所以,对楼市的影响很小。

  于光军认为,呼市版的限购令实际上只是限制了大规模炒房,或者说对大规模炒房设置了一些障碍。它规定呼包鄂城市规划群内的居民享受呼和浩特市民待遇,这指明基本上自治区西部的大部分老百姓都可以在呼和浩特市购两套住房。

  以前这些地方的人在呼市买房,还要寻思一下呼市允不允许,现在则可以放心地买了,这得有多少人啊?市场想不火都难!而除此之外的全国人民都可以在呼和浩特购买一套住房,并享受首套房的贷款等待遇。

  呼和浩特制定的控制房价目标是“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上涨水平”,根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增长的政府目标,2011年呼和浩特房价的政府控制目标应该低于13%。理解不错的话就是房价还要涨,但涨幅不能超过13%。

  很多以前在观望的消费者,本来还在等着看房价能否降下来,现在一看还要涨,马上放弃了观望,而开发商也很配合地将房价上涨变成了现实。

  有关专家认为,呼市版限购令,是落实国家政策并为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房价平稳发展预留空间的一个“宽松的房政”,它只是限制了某些个人大规模地在呼和浩特购房,却不排除一些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规模的群体在呼和浩特有规模购房,从实际意义上说,限购的意味很轻很轻,对遏制房价的实际作用很小。(记者马彦玲)

[责任编辑 王彤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