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呼伦贝尔草原,以满眼绿色、遍地花红承迎着四方好友、八方嘉宾。22日下午,参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的100多名代表,走进草原深处,领略“呼伦贝尔草原文明带”那道独特的风景。
呼伦贝尔市是集农区、牧区、林区、垦区和城镇工矿区于一体的特殊城市,农牧林垦区在全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55亿元,列全区各盟市之首,占到全区的16.7%,是自治区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特殊的市情,决定了呼伦贝尔市在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汽车穿过繁华的闹市,进入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孟根楚鲁嘎查,一片绿色扑入眼帘,蓝天碧草间散落着座座蒙古包———这就是“小康文明牧户”斯仁达瓦的家。远远看去,300匹马组成的迎宾马队,威风凛凛,浩浩荡荡,草原的博大与壮阔,令与会者情不自禁地合着音乐唱起《呼伦贝尔大草原》。
而斯仁达瓦家的套马表演和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更是让与会者眼前一亮。福建省泉州市蓉中村党支部书记李振生说:“印象中,牧民只是放牧牛羊,骑马出行,真没想到,牧民能把草原生态游经营得这么好。”着一身民族服装的斯仁达瓦穿梭在代表中间,礼貌而风趣地解答着代表们提出的问题。他说,自鄂温克旗开展文明小康家庭、文明创业牧户、文明和谐家庭系列评比活动后,他的思路拓展了,萌发了办牧户家庭游的想法。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他从单纯的养羊走上经营之路,收入也翻着跟头地增长。在斯仁达瓦的带动下,鄂温克旗的许多牧户把牛羊交给了合作组织,自己办起了牧户游。
“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盛开。”伴着悠扬的歌声,身着鄂温克族服饰的男女牧民,手握羊鞭款款走来。身后是蓝天白云下散落的羊群、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和升腾着炊烟的毡房。T台上的这一切,瞬间让人屏息凝望,所有的代表驻足拍照,按动快门的声音响成一片。
走在这个T台上的不是专业模特,也不是演职人员,他们是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苏木的牧民服饰队。别看是牧民服装秀,其知名度可早已走出草原,走向国际。
与会者在鄂温克草原感受着民族文化的魅力,体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锡尼河东苏木的锡尼河布利亚特博物馆,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党委书记朱锡明说:“博物馆见过很多,乡镇博物馆却见得不多,特别是历史文化如此厚重的乡镇级博物馆,真是太少见了!”在锡尼河苏木的文化中心,一位来自北京的代表说:“草原牧民都能把文化中心办得这么好,北京没理由办不好。”
随同人员介绍说,呼伦贝尔市在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中提出:发展新文化,丰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食粮。目前,全市共建群众文化广场54个、文化生态园22个、文化馆92个、博物馆38个。如今,呼伦贝尔每个乡镇苏木、嘎查村的农牧民都有文化活动场所。
听着草原的故事,代表们走进了海拉尔农垦集团。整洁的场容队貌,标准化的生产队,精神抖擞的干部职工,一字排开接受检阅的气势磅礴的大型农机具……眼前的一切,让代表们精神为之一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建民说:“垦区与我们有太多相近的地方,但海拉尔垦区的现代农业文明值得学习。
与鄂温克草原一样,陈巴尔虎草原亦是魅力无穷。这里没有高山,没有森林,只有蓝天、绿草和起伏平缓的原野。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就坐落在一望无际的绿海中。嘎查通过开展“七个一”精神文明创建工程,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牧民文明素质。代表们在草原深处的嘎查牧民书屋,观看了陈巴尔虎旗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片,与牧民进行面对面交流。山东省滨州市西王村党委书记表示,他将组团来学习。
近两年,呼伦贝尔市为促进农村牧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内容和载体,而且每项活动都与惠民举措紧密相连。
海拉尔区奋斗镇友联村70多岁的张大爷,闲来无事编了一段顺口溜:“平房变楼了,花钱不抠了,看病不愁了,电脑用‘油’了,好日子没头了。”许多代表将其存入手机:“有点意思。”
张大爷的这段顺口溜不只适合友联村,在呼伦贝尔25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牧民住进公寓楼,猎民开上桑塔纳,农民用上太阳能,比比皆是。许多过去经常下乡的干部感慨道:如今下牧区已找不到下乡的感觉了。
创新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开展适合农牧民特点的创建活动,使得文明之风进村入户。沿着301、111国道和17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呼伦贝尔草原文明带”走走,文明春风会始终伴你同行。(记者 乔雪峰 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