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立足地区实际,以实施河套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市战略为依托,统筹规划、探索创新,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在市和旗县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各地整合投入资金,建设多功能的综合文化设施,解决了由于资金缺乏一时无法实施的项目建设问题。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各地尽量做到“一室多用”,把文化阵地建设工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结合起来,与农村牧区党员教育、农牧民健身工程结合起来,与工、青、妇活动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项目资金捆绑运作。
注重实效,工作重心下移,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政策。为了让基层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市文体局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将嘎查村、村民小组居委会文化室和文化大院、文化户列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优先安排草原书屋、送书下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2131工程、全民健身工程等项目。同时,开展送文化体育器材下乡活动,装备基层文化室、文化团体和群众文艺协会,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和社区居民参与和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保障了农牧区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此外,巴彦淖尔市在牧区重点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乌兰牧骑、电影放映管理站建设,积极争取配置流动文化服务车,划拨专项经费,开展灵活、小型、多样的文化服务,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多措并举,强化基层文化服务功能。一是基层文艺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包括河套二人台艺术学会、乌拉特民歌学会、农牧民文艺协会、秧歌队、文艺队、坐腔班子等群众文艺组织覆盖全市城乡各地,网络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广大会员、文艺爱好者队伍不断扩大,文艺活动在城乡遍地开花,有力推动了农牧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农牧民文艺协会和业余文艺演出队,围绕农村牧区中心工作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对推动乡风民风建设,鼓舞和引导农牧民群众投身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是文化下乡活动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各地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各级文化单位把文艺演出、戏剧、电影、展览、书籍等送到基层,受到了广大农牧民欢迎。另一方面,组织业务人员深入苏木镇、嘎查村开展定点定期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个别辅导,培养了一大批农牧区文艺骨干,这部分人现在逐渐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
加大投入,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市文体局在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和器材投入的同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分批配送器材。2009年以来,市文体局先后两批为138个嘎查村和社区文化室、文化大院配送乐器和图书。同时,巴彦淖尔市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扶持活动开展得好、群众参与面广、成效突出的基层活动点,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群众组织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高潮。此外,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看上好书,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加强窗口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采取了“图书服务面向基层,面向驻地官兵”,设立了流动图书服务点,整合图书资源,拓宽了服务领域,提升了图书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开辟了一条图书服务的新路子。 (樊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