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底,全盟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区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中等职业学校的37%。全盟进入区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比例达到40%,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6月15日,记者来到突泉县职业高中电焊培训基地采访,来自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的吴玉山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学习电焊技术。吴玉山高兴地对记者说,“我来这里已经两个月了,熟练掌握了平焊、立焊、横焊、仰角焊等焊接技术,再学一个多月就可以去外地谋职了。”
2009年以来,突泉县将电焊机培训纳入县委政府的“就业助民工程”之中,确立了“政府出资学技术、轻松就业有门路”的培训理念,全力打造“突泉焊工”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据了解,兴安盟各地职业高中已经成为兴安盟培养技能型人才基地。
近年来,在兴安盟盟委、行署及各旗县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兴安盟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基础能力建设明显增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基本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得到保障,为全盟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0年底,全盟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区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中等职业学校的37%。全盟进入区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比例达到40%,比200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提供了职业教育发展平台
近年来,兴安盟盟委行署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着眼点放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上,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全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2009年,盟行署转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到2012年全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去年,盟行署又调整和充实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调整全盟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形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劲合力。劳动保障部门逐步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将盟技工学校、乌市职教中心、突泉职高、前旗职高、中旗职高作为城乡失业人员培训、农民工培训、"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培训基地;同时在盟技工学校、乌市一职、突泉职高设立了全盟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大量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乌市职教中心学生获得双证率达80%以上。
为进一步统筹和加强职业教育工作,2009年盟行署成立了兴安盟联合培训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成立兴安盟联合培训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将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旗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就业创业培训基地。为鼓励和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去年,盟财政筹措资金200万元,对1000名职业教育学生每人给2000元的资助,对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三年来,盟委、行署及旗县市共投入2.2亿元新建、扩建职业学校。2009年,盟级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1821万元,全部结转用于盟职教中心新校舍建设上,规划总投入5060万元将盟职教中心在原址重新扩建。乌兰浩特市将一职、二职两校合并,组建乌兰浩特市职教中心后,将学校整体移址盟行署新区,今年将正式搬迁。2008年,前旗政府投入8000万元将校址在农村的前旗职业高中和乌兰毛都职业高中合并,并将其从农村搬迁到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镇内的前旗教育园区。中旗政府2009年投资3570万元,将其职业高中从郊区搬迁到图什业图赛马场南中旗教育园区内。扎旗政府结合全旗学校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规划将旗职业高中迁址音德尔六中校址,增加校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目前已投入资金500万元,在职业高中新校址启动3000平方米的餐宿楼建设工程,现已封顶。突泉县政府先后投入300万元新建教学楼,完善了附属设施和校园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全盟中等职业学校校舍条件和基础设施普遍上了一个新台阶。
拓宽思路,采取措施,扩大了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兴安盟在全盟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抓住‘中间’发展‘两头’”的工作方略,即巩固义务教育、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了“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2009年以来,按照职普招生比1:1的要求下达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各8500人的招生目标,有效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指标的增量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进一步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全盟实行了以春、秋两季为主的常年滚动式招生制度,采取初三学生毕业考试与初中升高中毕业考试“两考”合一的措施,有效杜绝往年不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考完毕业考试后提前回家的现象。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从2009年开始兴安盟除了重点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外,还招收了往届初中毕业生、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城及返乡农牧民工、退役士兵、生产服务一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劳动者,以职业学校本校或乡下村嘎查作为培训集中点开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提高农村牧区劳动者素质。
加强管理,开放办学,推动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2007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和免学费政策,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兴安盟及时成立了盟和各旗县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配备了管理人员。为更好地做好学生资助与免学费工作,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通知》,实行中职学籍电子注册,定期对全盟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中专部的学生学籍管理和学生资助资金使用与发放情况进行指导检查,进一步规范学生学籍与资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了有关政策要求,逐步实现学生学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使应该享受资助的学生都能得到资助。
兴安盟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和设置专业,采取长短结合、就业升学结合和自主与联办结合等灵活的办学模式,与外地职业学校和先进企业进行联合,形成了“2+1”或“1+1+1”等特色鲜明的模式。在就业安置上,主动适应市场,闯出一条实习就业的新路子,使教育与经济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扎旗职业高中通过联办学校北京中华商科职业学校,向北京比亚迪汽修厂、绿贝尔幼儿园和三洋电子公司推荐了汽修、幼师和电工电子等三个专业学生定岗实习,与青岛澳柯玛公司、昆山电子公司实行校企合作,推荐毕业生安置就业。盟职教中心与山东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城市服务技术学院等校联办,使学生的学习专业选择面更宽,专业技能更强,就业渠道更畅通。乌兰浩特市与北京王庄职高、大连国防技校、临沂电校等12所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学生在这些学校实习实训,实习后享受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待遇,为学生走出兴安大地、享受名校优质教育、获得新的提升和发展、实现成功就业搭建了平台。
创新形式,灵活办学,增强了职业教育办学能力
中旗坚持“以农牧业为基础,校企联办为特色,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即:上挂大专院校、横联旗直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下辐射嘎查艾里的长短班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三结合”即:三教结合、长短班结合、学历与学知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先后开设了36个专业,培养了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2万余人,为全旗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积极实施校企联合,与北京、青岛、大连、沈阳、长春等地区的学校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建立了“1+1”订单式办学模式。2006年以来,先后为高校输送学生300余人,解决1000余名在校生就业。
前旗职业高中一直坚持升学带就业的教学模式,即按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课,加大实践力度,结合岗位实际延伸和拓展实践内容,强化动手能力。同时进行养成教育、专业素养教育,既保证了学生练就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使得不能升学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凭一技之长顺利就业。目前该校在烹饪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实习酒店,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筑专业拓展出建筑电工专业等。
乌市职教中心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推行“一个专业、多种方向”的办学模式,为众多青少年享受优质职业教育,学习现代实用技能,创造未来美好人生搭建了绿色平台。近几年,学校跨地区合作办学也不断获得新的成效,与北京、大连、青岛、天津、临沂、长春、哈尔滨等地区的职业院校实行强强合作,使学员获得新的提升与发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学生走出兴安大地,实现成功就业搭建了平台。
突泉县自2008年以来,充分发挥突泉职高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中的作用。因地制宜,强势打造突泉“焊工”品牌。确定了以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为目标,以“培训——输出——就业——致富”为主线,以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突破口,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大力开展了电焊工培训。目前,短训品牌“突泉焊工”已举办过18期,培训学员1800多人,突泉“焊工”已经成为享誉区内外的就业服务品牌,成为城乡青年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记者 满都胡 银鸽 王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