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年,内蒙古流通领域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手段正在大范围“鸟枪换炮”,过去沿用数十年的人工巡查方式正在逐步被电子化监管取代。截至目前,全区所有大型超市、近一半的中型超市和部分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均已处于“千里眼”的监管之下。
7月6日上午,呼和浩特市消费者宋秀云在维多利超市买了36.50元的猪腰条肉。“瘦肉精”事件让她对肉的来源不太放心,于是登录“呼市肉品流通安全信息监管系统”,输入价签上的追溯码后,电脑显示:生猪来源为白塔养猪场,屠宰场为呼市瑞天隆食品公司。这下,宋秀云心里踏实了。
自治区工商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这套电子监管系统的建成,相当于给食品经营企业和每个批次的食品都装上了‘GPS’,一旦发现问题食品,无论它被销往哪里,工商部门都能在瞬间定位。如前不久的‘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我们的执法者在短短一周内就发现并下架了21个批次的问题火腿肠。”
呼市玉泉区昭君工商所所长张喜俊感慨地说:“过去多少年,一旦出现问题,工商部门就要对市场来一次‘地毯式’、‘拉网式’检查。说实话,用这种老办法排查问题食品,就像大海里捞针,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保没有疏漏。如今,一个小小的电脑屏幕,就能让我们对商户的食品进销渠道等信息一目了然。执法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管效果却不知好了多少倍。”
“如今,外地蔬菜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叩开内蒙古的大门的,”7月6日早晨5点,承担着呼市80%的蔬菜供应量的美通市场一派繁忙景象,正在给本地商贩批发大葱的山东临沂货主屈鸣说:“不管是谁的蔬菜,进入批发市场后,首先必须把车牌号、身份证等基本信息输入电脑,得到一个身份证明后,还要接受抽检,农药残留等指标合格后才有资格入市。”
据悉,“十一五”期间,内蒙古396家大型超市、近一半的中型超市和部分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实现电子化监管,“十二五”期间,这一现代化监控设施还将覆盖内蒙古大约12万家食品经营户,其中包括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型食品经营户以及城郊结合部集贸市场等。(记者 冯雪玉 通讯员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