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
内蒙古新闻网  11-07-13 10:10 打印本页 来源: 阿拉善日报  
 

  高高的阿拉善台地,

  海子似珠,戈壁如玉,

  这便是故乡,闪光的身影……

  这是一首古老而美丽的阿拉善民歌。

贺兰山退牧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然而在连年的干旱、过垦过牧和樵采中,阿拉善“海子似珠、戈壁如玉”的美景终被打破。芦苇摇曳、水泊连天的东、西居延海于1961年、1992年相继干涸。1700万亩的天然梭梭林带在短短几十年里锐减到了800万亩,额济纳胡杨林由5万公顷减至2.6万公顷。严重退化的草场面积达330多万公顷,植被盖度降低了30-80%,草本植物由200多种减至80余种,可食牧草由130多种减至20余种。与此同时,沙尘暴也在阿拉善愈演愈烈,沙漠化每年以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展蔓延,三大沙漠日呈“握手”之势,阿拉善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由此全面恶化。1993年5月5日,一场伸手不见五指的沙尘暴携裹着漫天的沙尘席卷大半个中国,给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和宁夏平原带来了巨大灾难,阿拉善由此也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

  面对生态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盟委、行署把生态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并进一步确立“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人退带动沙退”的思路,大力实施退牧还草、转移搬迁政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阿拉善盟在实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草原森林自然修复功能,5年间,全盟森林资源面积增加4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4%,增长一个百分点;2009年,生态治理面积首次大于沙化土地扩张面积。在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贺兰山地处干旱半干旱草原和荒漠化草原分界地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也是阿拉善的母亲山。然而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利用、盗猎分子的肆意猎杀,导致贺兰山森林植被发生严重退化,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减弱,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面临消失,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1999年,盟委、行署做出重大决策:从贺兰山迁出牧民856户3520人,退出牲畜23万头(只),使贺兰山彻底实现了退牧还林还草,并使保护区面积扩大到132.8万亩。

  退牧后,贺兰山森林植被得到明显恢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由31.6%增加到42%;植被盖度由50%增加到80%;岩羊种群数量由1.9万只增加近4万只,马鹿由2千头增加到5千头;山间明流由13条增加到35条。贺兰山正在向着生物多样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在贺兰山实施退牧还林还草政策的同时,一些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合人居住地区的牧民,也陆续搬迁到城镇和条件较好的灌区,使大面积的荒漠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2004年,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阿拉善盟正式实施,补偿面积达1959.87万亩,年补偿基金达到9310万元。大项目带动生态建设的大发展,这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启动实施,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多年来阿拉善盟存在的治理面积大但治理资金少的局面,而且使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在实施补偿过程中,阿拉善盟立足实际,创新运用,把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与公益林区农牧民转移安置、禁牧、养老、医疗、助学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紧密结合,探索制定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全盟4227户13079人年人均获得直接收益6520元。

  44岁的敖云苏依勒是额旗赛汉桃来苏木孟克图嘎查的一位牧民。2005年,政府实施退牧还草及公益林补偿政策后,她的身份从一名牧民转换成了护林员,每月领上了1800元的工资,并举家迁到了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的纳林高勒新村,住进了政府免费为他们盖的砖瓦房。年底,她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一个经营蒙餐特色的饭馆,并取名为“孟克图”。由于她经营有方,生意十分火爆,每年饭馆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过上了富裕生活。

  2010年,国家再次提高集体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亩5元提高到每亩10元,阿拉善盟年获得补偿资金达1.59亿元。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让阿拉善盟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事实证明,在阿拉善盟这样一个土地辽阔、人口稀少、环境恶劣的地区,以保护为主,发挥自然的修复作用是生态建设‘多快好省’的最佳途径。”盟林业局局长王维东说。

  在让草原森林充分自然修复的同时,阿拉善盟还大力实施“锁边围城”和“身边增绿”工程,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推进生态建设的步伐,并相继实施了贺兰山三期、胡杨林一期等工程,使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自治区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3991.4万亩,保护区生态功能明显提高。

  2009年,被誉为农牧区二次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阿拉善盟正式推开。目前,全盟已完成商品林及其宜林地改革,并在8个苏木镇开始集体公益林改革试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阿拉善盟还立足资源优势,重点鼓励农牧民人工开展特色沙生中药材种植,推动产业发展。现已建设梭梭肉苁蓉基地30万亩、白刺锁阳基地30万亩,人工梭梭林苁蓉接种面积近10万亩,人工接种锁阳面积2万亩。天然及人工苁蓉年产140吨,锁阳年产1561.8吨。与此同时,贺兰山和额济纳胡杨林两大林区实现6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建设步伐,2010年,盟委、行署先后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等政策,不断深化林业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这项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营林造林的积极性,也为阿拉善盟“十二五”生态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沙漠绿洲清泉,天鹅留恋金色圣殿,苍茫大地是家园,心中思念直到永远……”这首古老而美丽的阿拉善民歌又在风中欢快地唱起。风中的阿拉善,生活的故事还在继续,生态的故事还在继续……(作者:曾令飞)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