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乌旗围绕冬羔育肥出栏、良种牛引进、肉牛育肥等关键环节,制定完善了十多项支牧惠民政策,并配套产业化资金1亿多元,引导和扶持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畜牧业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西乌珠穆沁旗以沁绿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延长产业化链条,探索畜牧业产业化之路,目前形成了以沁绿公司为龙头,以肉食品加工协会为载体的上连市场、下连牧户的区域性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吸纳了众多的牧户与沁绿公司建立稳定的、高信誉度的产业协作关系,加强了市场与牧民之间的衔接。
同时该旗积极鼓励牧区致富能手和专业示范户与牧民开展户带互帮互助,实行生产资料统一经营,破解了牧区人多草场少的难题,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合作经营。2004年6月,巴拉嘎尔高勒镇温都来嘎查的15户牧民建立了“沁绿肉食品加工协会温都来分协会”,同年组建起风干肉协会,起初牧民会员只是以家为单位晾制风干肉,协会负责开拓市场和销售工作。2008年7月协会以“伊力其”为风干肉品牌,办理了注册手续,2009年重新组织54名牧民组建了“伊力奇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去年协会会员加工了88头牛,风干晾制了8000斤牛肉,牧民可从一头牛上净赚3000多元。协会成员结束了单户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实行专业化养殖、育肥、统一加工出售,靠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稳定增加会员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规模化专业合作社。
2007年《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法》出台颁布以来,该旗继续大力支持牧民搞协作经营和多户联产的畜牧业生产,牧区出现了一批饲草基地、育肥羔羊和西门塔尔养牛专业合作社。人力、物力等主要生产要素得到统筹利用,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为畜牧业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道路。目前,西乌旗已有61家牧民专业合作社,政府根据合作社的现状,选拔发展潜力条件较好,具有代表性的30家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五年间,共育肥牛3000头,接冬羔99.5万头,不仅提高了牧民收入,还实现了畜牧业增产增效。
一些牧民告别传统,用产业化发展的新理念经营牧业生产。朝鲁门是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白音宝力格嘎查牧民,从2004年起,在自己家的草场上开始尝试性地实施划区轮牧。2006年,又从自家的8010亩草场中划出3300亩用作划区轮牧项目试验草场,把草场划分为5个小区有计划的轮牧,全年进行150天的轮牧。通过实施划区轮牧,年家庭收入比从前增加2万元左右。2006年,他家的划区轮牧项目被列入全盟划区轮牧项目建设示范点。
吉林郭勒镇吉日嘎查牧民宝音那,从2003年起,每年都自觉自愿坚持休牧,他家原来日趋沙化的草场,渐渐呈现出绿意。随着牧区牲畜总量的调整性减少、畜牧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同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牧区富余劳动力开始转向城镇。为了鼓励进城牧民自主创业,旗委政府分别在巴拉嘎尔高勒镇和白音华镇集中建设了牧民一条街和民族风情街,建设了面积达120平米的商住楼,为购买商住楼的进城牧民给予每平米480元的补贴。目前,进城创业的牧户达357人,其中193户为整户转移进城户,进城牧民开办民族服装店、民族手工艺品店、蒙古餐厅、制作出售奶食品、民族特色旅游点等。
巴特尔是西乌旗吉林郭勒镇古日本宝力格嘎查牧民,2008年他把3900亩草场租给别人,随调动工作的妻子,来到旗巴拉嘎尔高勒镇,寻找着另一种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在经过多种商业考察后,他认为制作、销售奶食品是可行的。于是,从旗“牧民商业一条街”上租赁了两层楼房,并投入5万元,和他家的亲戚4人经营起了加工、制作、销售奶食品生意,每天从柴达木等地进300斤鲜奶,制作奶豆腐、奶酒等,投入到市场销售。扣除所有的费用,一年腰包能进2万元的收入。去年7月份,富有民族特色的“浩齐德”品牌,经国家工商总局审批通过。这些,无疑为他的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他的奶制品不仅制作甜、酸奶豆腐,还加工黄油、奶酪、奶皮子等,以营养美味受到顾客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