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 近日,乌海市今年第3次向当地的湿地水体中投放鳑鮍鱼和泥鳅等鱼苗,用清洁、环保的方法进行“生物链灭蚊”。
鳑鮍鱼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丰盛的环境中,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泥鳅则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幼鱼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等为食。
每年夏天,不少人都被蚊虫所侵扰,而点蚊香、喷洒药物等灭蚊方法既被动,又不环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许多城市就曾试行生物灭蚊,但随着灭蚊化学药剂的盛行,生物灭蚊的方法渐出历史舞台。
如今,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北京、上海等城市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重新启用“生物链灭蚊”法,对蚊虫容易聚集的水体投放鱼苗。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化学药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灭蚊效果也不错。”乌海市爱卫办主任吕春云说。
在上海的一些池塘、河道里,一条柳条鱼一昼夜就能吞食200多只蚊子幼虫。在乌海市,投放鱼苗水体中的蚊虫密度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目前,乌海市已向城市湿地投放了10万尾鱼苗,并使这些湿地水体中的蚊子幼虫密度下降了80%。
吕春云说,除了投放鱼苗,乌海市还将在公园、植物园内的水体中培育蝌蚪、青蛙,增加蚊虫天敌数量,以提高灭蚊效果。(罗冰 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