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音乐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张学友演唱会:为呼和浩特歌迷打造视听盛宴
内蒙古新闻网  11-07-28 09:48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9月3日,张学友呼和浩特演唱会将在呼和浩特体育场倾情开唱。此次歌神1/2世纪巡演将再一次打造百余场巡回的神奇历程,呼和浩特作为第二轮中国内地巡演的第一站,究竟能给歌迷带来什么惊喜呢?记者经过多方努力,获得场馆及主办方诸多一手资料。

  歌神之约来之不易

  据了解,主办方两年前就开始与张学友方面接洽,筹备呼和浩特演唱会事宜,作为张学友经纪人的陈淑芬对于演出城市的选择非常谨慎和苛刻,在主办方的不懈努力和张学友本人的要求下,终于与陈淑芬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今年3月22日,陈淑芬在港召开张学友2010-2011世界巡演发布会,张学友作为嘉宾出席。“从这一刻开始,呼和浩特演唱会筹备进入实质性阶段。”主办方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学友特别注重演唱会品质,希望能和观众更好、更亲密地互动。近乎苛刻的演出场地要求,对主办方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主办方在最短的时间内,召集音响、舞美、灯光、道具、安保方面的专家,举行了不下十次会议。为了迎接这一位华语歌坛用灵魂、用生命唱歌的歌神,迎接呼和浩特演出史上一场前所未有、注定难忘的流行音乐盛宴,主办方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

  超豪华舞美

  呼和浩特体育场近两年备受明星青睐,国民歌王周华健 、亚洲女子天团S.H.E、香港天王刘德华等,各路明星在呼和浩特的演唱会都选在了呼和浩特体育场,该场地的设施在呼和浩特也是首屈一指。身兼演唱会艺术总监的张学友,对舞台硬件要求十分严苛,尤其在舞台灯光方面,其标准几乎达到了极致。

  本次演出舞台场内外会采用空间立体设计,超大规模升降台场景植入,以及巨大空中舞台恢宏亮相。音响方面近400只顶级音响布置场内,制造顶级感受。

  记者了解到,此次演唱会制作费用耗资过亿,舞台工程十分复杂,舞台搭建团队仅施工工人就需要300多位,昼夜不停工作至少7天才可以完成。随工程团队而来的还有满载演唱会道具的40个集装箱,成为呼和浩特演出史上最庞大的运输阵容。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舞美道具是歌神历年的演唱会中最多的一次,而舞台的规模也堪称华语乐坛演唱会中的NO.1,巨大的翻转式舞台就占去整个舞台的一半。

  为了照顾离舞台远的观众,本次演唱会现场还专门设置了4个180平米的超大屏幕,让观众无论是置身哪个位置,都能看清张学友的每一个表情,超大屏幕能够瞬间180度大翻转,张学友顷刻间就会站在离舞台地面10米高的“屏幕中”高歌。

  顶尖团队保驾护航

  此次1/2世纪张学友演唱会的团队阵容强大,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总数是学友以往演唱会的3倍。据悉,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广州亚残运会开幕式的舞台设计师周炳坤先生是此次巡回演唱会的舞台总设计。周先生表示,设计张学友的舞台不亚于去服务奥运会、亚运会,这次的舞台设计一定是他设计生涯中最精彩的作品。

  此外,从来只专注于音乐的歌神张学友也开始玩起了“视觉系”,在服装造型方面,演唱会制作方在全球范围内聘请了诸多知名设计师为学友量身定做礼服。本场演唱会的服装造型不少于20种,每套服装都“贵气十足”。尤其是香港金牌设计师奚仲文还特地为张学友设计了一套钻石礼服,创下了服装设计界的新纪录。整套礼服重达27斤,由11万颗水钻镶嵌而成。“不仅张学友本人的服装非常华丽,伴舞团队的服装也会让观众大饱眼福。”操刀此次演唱会整体服装造型的奚仲文说。不仅如此,奚仲文还根据歌曲的意境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一个个故事,非常引人入胜。

  对于一场演唱会而言,乐团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此次演唱会张学友特别邀请到国际顶尖乐团为演唱会助阵,究竟张学友会与乐团在演唱会上擦出怎样的火花,答案将在9月3日揭晓。(记者  丁利冬)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