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兰察布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察右后旗: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富了农民
内蒙古新闻网  11-07-29 15:21 打印本页 来源: 乌兰察布新闻网  
 

  “种地能发财,而且能发大财。”察右后旗380多位农牧民大户用规模经营实践证明了这一命题。

  近年来,察右后旗围绕农牧民增收目标,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鼓励和引导农牧民规模经营,不仅破解了目前突出存在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拓宽了农牧民增收的渠道,而且开辟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领域,推动了全旗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土地流转,转活了土地,致富了农民

  “以前我家的地是种什么就收什么,现在收获的却是租金和工资,去年我家40多亩地的租金就挣了8000多元,家也照顾了,钱也挣了,合计起来比自己种地合算多了。”察右后旗贲红镇希腊图村60岁的村民王瑞林说到土地流转的好处时甚是激动。

  这是察右后旗不断破解土地流转难题,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模式,“转”活致富路,“转“出农民增收新天地的一个缩影。

  随着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牧业仍占较大比重的察右后旗把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作为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撂荒土地和种植大户想规模发展缺土地之间的矛盾。

  2006年,当郎忽洞苏木杨贵村村主任孙来联合4户农民以调换土地的形式连片种植了500亩马铃薯,并建起了全旗第一套大型指针式喷灌机,当年产量由原先的亩均不足1吨提高到2.5吨以上,亩均增收1500多元。2007年至2009年,杨贵村继续引导群众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一些村民又联户新建了10套喷灌机,由于良种、良法的配套跟进,亩均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在连续多年大旱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成为察右后旗第一个靠规模经营土地人均收入超万元的村。

  察右后旗旗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典型的示范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全旗干部群众现场参观,召开土地流转喷灌建设规模经营现场会,大大激发了农民流转土地大搞节水灌溉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为此,旗委、政府确立了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以新建大型喷灌机为主要内容、以“大户牵头、群众参与”为建设模式、以组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政府主导的示范效应迅速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全旗土地流转步入了快车道。截至2011年,全旗土地流转面积已达40万亩,占全旗耕地面积的55%。

  说起土地流转的好处,王瑞林为我们细算了一笔账“往年种地一年忙到头也收入不了多少,今年实现了‘旱涝保收’,实现了两份收入。流转一亩土地,每年收取200元土地租赁费,我们家40多亩地一年就是8000多元。我和媳妇在喷灌基地里打工,一年下来工资收入有2万多元。仅这两项就能收入3万多元。可比我原来种地划算得多啦!”王瑞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察右后旗农牧业局局长曹宝珠介绍说,通过土地流转,使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经营能手手中,使经营能手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及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土地集中成片由经营能手实行集约化经营后,为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提供了前提,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让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户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将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其转向农村二、三产业。可以说,土地流转,“转活”了土地,致富了农民。

  规模经营,打响了品牌,促进了发展

  马铃薯种植大户景明,从贲红镇丰裕村村民手里流转租赁了500亩耕地规模种植优质马铃薯,2010年收入100多万元。向景明这样年收入超百万元的以喷灌圈基地为主的规模种植大户在察右后旗就有260多位,他们规模经营着12万亩通过流转而集中的土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转接双方的“双赢”。

  大面积的土地流转为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察右后旗旗委、政府因势利导,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积极引导和支持农牧民发展规模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全旗现有规模以上种养大户380户(经营耕地500亩以上,养羊2000只以上、猪出栏100头以上、禽5000羽以上,加工或服务产值100万元以上),有力带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全旗已形成了40万亩马铃薯、50万头肉羊、10万头生猪的种养殖规模,年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农牧业规模经营成效明显。

  规模经营为特色农畜产品打响了品牌。察右后旗生产的马铃薯以其块大、整齐、无污染、退化轻、表皮光滑、干物质含量高等特点享誉国内外市场。2006年,该旗成功注册了“富奇”和“红格尔”两个马铃薯商标。取“富旗”谐音的“富奇”牌马铃薯,为察右后旗的马铃薯产业提升了声誉,打出了品牌。全旗每年生产的8亿多斤马铃薯,不仅热销京津和沿海等地,还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了商标的马铃薯,经济价值和附加值也更高了,马铃薯产、加、销在察右后旗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全旗农民从马铃薯的产、销、加工中获得的收益已占到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品牌马铃薯的俏销是察右后旗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察右后旗还培育注册了“草原西冷”牛羊肉,“罕宫”奶制品,“泰发祥”、“融融”、“纳兰明珠”、“牧尔金斯”、“佳园”绒毛制品等一批品质好、声誉佳、效益高的农畜产品品牌。这些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注册,对提高察右后旗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全旗农牧业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品牌带动效应。在土牧尔台园区发展的河北投资商——蒙多利肉食品公司老板杨树忠形象的说“察右后旗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肉质上乘,绿色健康,肉质鲜美,口感爽滑,市场上好卖的很呢!”

  规模经营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强劲发展,目前,全旗发展规模大、效益高和辅射能力强的“农字号”产业化龙头企业20多家,其中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产业化示范园区1个,辐射带动5600多户农牧户走上致富路;全旗发展生产、加工、销售、农机等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吸纳会员1860多户,入社会员年增加纯收入3000多元。促进了产业链条延伸。依托丰富的皮毛绒肉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察右后旗“北出口”土牧尔台镇建成了皮毛绒肉产业加工园区。目前,入园的各类企业已达65家,带动就业1.2万余人,已基本形成了皮毛绒肉加工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格局。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其经济核心作用开始彰显,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规模经营为全旗“三农三牧”带来了新气象。农牧业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正在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传统习俗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出现了种田能手在家当“地主”,富余劳力外出做“老板”的新趋势。农牧业规模种养殖发展势头迅猛,特色种养殖格局已经形成,规模种养殖大户日渐增多,外出务工集中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成规模种养殖主体。农牧民收入水涨船高,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经济等农村二三产业、政策性收入等多元化创收增收的格局初步形成。增加了收入的农牧民,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多个方面舍得投入了,人居环境改善了,有病敢到大医院看了,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城乡一体化端倪初露。

  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持续给力察右后旗现代农牧业发展;不断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为全旗农牧民增收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产业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规模效应发展特色品牌农业促农民增收是最终目的。”站在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创建基地的田垄上,望着长势喜人的马铃薯,旗委张翔书记信心满怀。(通讯员:贺峥)

[责任编辑 魏佩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