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收购:农产品“轻装”进超市
7月29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根堡村蔬菜生产基地,菜农李爱兰夫妇正在自己的蔬菜大棚里忙碌着,李爱兰告诉《北方周末报》,现在大棚种植的第二茬西红柿已经破土出苗了,预计9月份就能上市。
在李爱兰看来,农超对接新模式实施后,蔬菜大棚仅一年的收入就能达到4万元。目前,根堡村已经建起蔬菜大棚200多座,蔬菜种植户人均收入可达3万多元。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局长范挨计在接受《北方周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市将利润向菜农倾斜,同时减少超市从其它环节购置蔬菜,农民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呼和浩特市探索的这种模式,目前正在总结经验,准备全面推广。
李爱兰夫妇还告诉记者,8年前他们从赤峰市来到呼和浩特市,发现菜贩子层层加价,菜农和市民都得不到实惠,他们决定直接给超市送菜,他们种的菜质量好,价格低廉,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如今他们已经有了8个蔬菜大棚,固定给十几家超市供货。
流通环节锐减,“两全”其美
呼市华联超市金兴店经理李春林在接受《北方周末报》采访时说,目前,“超市里的大众菜和市场上的价格持平,但是特种菜,价格就要略高于市场。多数市民认为超市里的菜价比外面贵,我们也是有苦难言。”分析原因时,李春林坦言,现在菜农直接给超市供货的还只是少数,超市里的菜大部分是从批发市场购置的。价格自然降不下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维多利超市海亮店店长吴文迪对此也有同感,他向记者介绍,店里的果蔬农产品多数都是来自于农贸批发市场,经过的环节多,价格自然不低。
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地区配送中心经理马虎军说,目前,华联超市“农超对接”正处于运作阶段,由于呼和浩特市资源少,菜农少,品种单一,菜农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超市的“农超对接”年底有望全部实现。到时候,菜价就能便宜了。
品种少,菜农苦言没货。这几日,呼市美特好超市负责农产品采购的经理智海比较忙,他不停地在呼市小黑河,赛罕区等几个大的蔬菜基地奔波,寻找质量好、价格低的货源。智海说,美特好早在去年就提出加大自采量,实现农产品自采化,也曾在呼和浩特市的几个果蔬基地进行探索,并就某些农产品小范围内小试牛刀,实行“农超对接”,感觉中间环节少了,超市里的卖价降了不少,也赢得了顾客。对此,超市很有信心,将“农超对接”进行下去。他还表示“农超对接”应该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成立以农民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很好地对接农户与超市,这是“农超对接”的关键一环。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农业科科长王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新的基地建设,要同步安排一些产地批发市场,缩短一些销售环节,市民就能够享受到比较实惠、合理的菜价。
王强表示,呼和浩特市力争要在3年内,培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大型产品批发市场3个~5个,农产品流通企业2家~3家,同时,鼓励和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促进产供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3年内每个旗县(区)至少建成1个农超对接项目。
农超对接的关键是保证货源供应
谈及“农超对接”这一新型概念何时能在呼和浩特市全面推广开来?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地区配送中心经理马媛认为,农超对接这种全新营销模式的推行速度缓慢。
货源供应问题很关键。马媛表示农产品生产必须品种全、标准高才行。
马媛认为,该项目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流通过程中价格的控制。她建议应充分考虑到存在的困难,制定好解决措施,以防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防止影响到农民、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实习记者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