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乌兰苏木的蒙古马群(梁震英摄)
马文化是传统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到草原退化、旱灾频发等因素的影响,马匹数量减少,马业萧条。近年来,随着退牧转移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的改善,巴音乌兰苏木养马户逐渐增多,马文化也逐渐兴起。
八月的草原,风轻云淡。前段时间的几场雨,让草牧场暂时摆脱了干旱,悄悄地披上了绿装。记者来到了巴音苏木乌力吉图嘎查,寻找蒙古马的踪迹。乌力吉图嘎查地域辽阔,草牧场面积达87万亩,山沟里长年有泉水,草原上有长年流淌的小河,形成了适宜蒙古马生存的良好自然条件。
到达牧民呼日乐巴根家的牧场时,正值中午,远远望去,只见成群结队的蒙古马从山坡上下来。呼日乐巴根是乌力吉图嘎查20多年的老支部书记,也是马倌后代,对马的感情更是非同一般。然而近几年因旱灾、草场沙化等原因,他家也经历了由几十匹马损失到只剩几匹马的过程。呼日乐巴根无法坐等马从生活中消失,与一些牧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娱乐活动或者跟马有关的商业活动。“把马的经济作用提升上来,它才不会绝迹。”呼日乐巴根认为,马的经济价值一直没有被挖掘出来,是其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蒙古马的价格逐年上涨,良好的经济效益,增长了牧民养马的信心。2009年呼日乐巴根与港商合作,将自产50匹蒙古马卖入香港市场,每匹售价高达11000元,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提高了蒙古马在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力。今年,呼日乐巴根卖了6匹马,进账4万多元,平均一匹马卖到8000多元。如今,他家的蒙古马已发展到现在的50多匹。通过卖马奶、马驹,以及参加赛马活动等,每年在马产业上的收入达七八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乌力吉图嘎查越来越多的牧民重新跨上马背,“马经济”悄然兴起,马匹存量由以前的不到200匹,发展到现在的500匹,63户牧户中有5户专业养马户。
乌力吉图嘎查马业的兴起仅仅是巴音乌兰苏木马文化复苏的一个窗口。近年来,按照保留马文化、研发马产业的目标,巴音乌兰举起了发扬、传承马文化之旗,依托丰富的马文化资源和马业基础条件,不断推动马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将旅游业与马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举办大型那达慕,逐步对外叫响了马文化品牌。2010年8月,巴音乌兰苏木成功举办首届“马文化”草原那达幕,组织了赛马、套马等比赛,开展了颠马、走马、打马印、剪马鬃等表演活动,让人们再次领略了马文化的魅力。在此次那达慕大会中,马文化类活动支出高达10万元,并为举办马文化活动的嘎查奖励3000元,此举进一步激发了牧民们养马的积极性。巴音乌兰苏木还组织牧民成立了马球队,通过举办那达慕、赛马、套马、打马印、驯马等文体活动,营造马文化氛围。
目前,巴音乌兰苏木的马已由前几年的不足2000匹马增加到5000余匹,成为全旗最大的蒙古马基地。(梁震英、樊学光、周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