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锡盟乌拉盖管理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8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6.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4%和55.9%。“十一五”期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4个亿增长到24个亿,财政收入从3000多万元增加到6.8亿元,由全盟最末位上升到第3位。
乌拉盖管理区是锡盟各旗县中的“小老弟”,1993年成立开发区,2003年变更为管理区,500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跟许多旗县几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没法比。底子薄,起步晚,过去在各兄弟旗县里,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然而以前的“小老弟”如今变身为“排头兵”,秘诀就在于发展新型工业化。乌拉盖拥有全盟1/3的水资源,同时探明20多亿吨的煤炭贮量。与此同时,随着融入东北振兴进程,这里又成为锡盟面向东北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突现。
后发的乌拉盖并没有“饥不择食”,而是严把准入关。“用1%的开发基点保护99%的草原”。国电、大唐等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企业进驻,引领起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盟第一,2010年,工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8%,三次产业结构也由“十五”期末的44:35:21演变为“十一五”期末的11:77:12,工业主导地位逐步确定。
如今,乌拉盖管理区正在形成以大型露天煤矿建设项目为支撑的煤炭产业,以锡林河尿素、褐煤提质项目为支撑的煤化工产业,以火电和风电开发为支撑的电力产业格局。以肉食品深加工、面粉加工、奶食品加工为代表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型工业化提升了乌拉盖的实力,实力增强,则让我们有能力去反哺民生,保护草原,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管理区党委书记锡林巴特尔告诉记者。
乌拉盖管理区不仅在工业发展中恪守“科学开发一小点,有效保护一大片”的理念,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转人、减畜,增绿、增收”的“两转双赢”战略。“十一五”期间,乌拉盖地方财政仅用于支农支牧的引导性投资达到1.6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支农支牧资金总额的3.7倍。
“如果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底气。”管理区管委会主任高海军这样说。
乌拉盖5年中压减24万头只牲畜,累计稳定转移农牧民1980人,累计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6350万元,实施生态治理面积52万亩,牧草高度、盖度分别达到31.7厘米和61.3%。草原美了,乌拉盖成了旅游胜地,去年,小小的乌拉盖接待游客18.6万人,同比增长3.6倍。
与此同时,实力的提升也让乌拉盖人切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变化。从前的巴音胡硕镇满目平房,道路坑洼。而今,累计12个亿的投资让这个小镇楼群别致,道路宽阔,草绿花红,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处处洋溢着现代化宜居城镇气息。
变化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率先12年的免费教育,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全保障……据统计,乌拉盖管理区地方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近3年来每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均占到财政总支出的50%以上。乌拉盖人的“钱包”也一年比一年“鼓”。去年,乌拉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709元和9226元,5年中翻了一番多。(记者 江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