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电视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经典翻拍”被批:翻拍剧不要把观众“拍翻”了
内蒙古新闻网  11-08-15 13:47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新版《红楼梦》领衔,一批翻拍剧频频来袭。除了新版《水浒传》在四大卫视联播之外,新版《西游记》、《活佛济公2》、新版《还珠格格》都在各大卫视争相上演,引来了观众和网友的激烈讨论。红楼十二钗顶着“铜钱头”、明朝的玉米“穿越”到宋朝,连汉字都认不全的小燕子居然也飙起了英文……

  对比这些热播新剧的经典老版,部分观众纷纷表示翻拍剧造型“雷人”、剧情“穿越”、台词“脑残”,也有人认为:新拍的电视作品更符合史实,更贴近原著,也更加娱乐观众。经典翻拍,雷人还是创新,为何翻拍成风却雷声一片,我们需要怎样的翻拍剧?

  话友感受

  翻拍经典就像炒剩饭,有的炒香了,有的炒糊了

  清泉(网友):翻拍经典就像是炒剩饭,不加点新鲜材料进去,就会索然无味,不好吃,但也有越炒越香的,这就是手法和技术的问题了。

  Crax(网友):新红楼毁在演员上,新三国毁在台词上,新西游(浙版)毁在女人上,新西游(张版)估计要毁在特效上,新水浒恐怕要毁在敏感词上。

  丢丢子(网友):黛玉的“铜钱头”额妆酷似张曼玉版“青蛇”;宝钗身着纯白镂空花半透明大袖纱衫,宛如王祖贤版“白蛇”;宝玉被戏称“西门庆”;有了精装却少了秀气,让人看不出剧组究竟想表达何种矛盾和差异。

  陈黔怀(银星社区居民):如今翻拍电视剧都有一定的创新,演员比以前漂亮了,还有一些情节也更详细了。比如,新版的《还珠格格》有夏雨荷的故事,由林心如扮演,交代得更详细,剧情也就好理解一些。但是,看了几集后,我就不想看了,就算新版是一朵花,因为看过老版的,也就没啥兴趣了。

  老顽童(网友):我今年60多岁了,看过越剧版《红楼梦》,也喜欢1987版《红楼梦》,但新《红楼梦》却让我摸不着头脑,感觉千人一面,常常分不清楚。

  芦花(网友):宝玉在书中面若中秋之月,但演员脸形瘦得跟茄子一样,弱柳扶风的林妹妹却胖乎乎,这模样还像是病怏怏的药罐头吗?

  西瓜(网友):翻拍也有拍出经典来的,比如《笑傲江湖》就被翻拍了很多次,但我最爱看的并不是老版,而是李亚鹏版本,《神雕侠侣》我也是最爱黄晓明版本的,因为灯光、舞台效果、武打特技都高出老版,演员也更漂亮,画面更唯美。

  话友热议

  翻拍经典,是雷人还是创新?

  【批判派】 翻拍剧不要把观众“拍翻”了

  王孙(蔬菜批发市场管理人员):经典的翻拍不能是对观众的“拍翻”。拍电视剧虽然是娱乐,但取悦观众不是要恶搞甚至乱搞。经典之所以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是因为包涵了很多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而电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如果背叛原著经典的本来面貌,就无法起到这个作用,也失去了观看的意义。

  风很大(网友):如果翻拍经典不仅没有传承经典的精髓,反而曲解了原意,扭曲了价值,那简直就是在糟蹋经典,浪费金钱,伤害观众的感情。

  海绵宝宝(网友):所谓经典,就是一部作品不断被翻拍就叫经典,翻拍得越差,这部作品越经典。估计导演和演员的想法是:独雷雷不如众雷雷,雷雷更健康。吃别人嚼过的馍,有啥味道?估计都想吐。

  烁烁(网友):潘金莲不再是“天下第一淫妇”,只是个受人诱惑后做错事的良家妇女,大观园里的金陵十二钗则被认为演绎了一段阴森甚至有情色意味的故事……现在的名著翻拍简直是在糟蹋经典,影视界的浮躁可见一斑。

  【力挺派】 翻拍剧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西园无忌日(网友):我并不反感翻拍剧,像张纪中导演的金庸系列的翻拍还是有可圈点之处的,比如气势宏大,演技尚可。还有一些被我们视为经典的港片不也是翻拍的嘛,像《新龙门客栈》、《精武门》等等。再过几年,“00后”闪亮登场,大概现在的翻拍版对他们来说又成了经典,一如我们视旧版为经典一样。

  观山樵夫(网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小时候看《西游记》六小龄童版,觉得很好玩,但是对《西游记》要反映什么是不太懂的。现在看了新版《西游记》,感悟就多一些,这个作品增加了对原著的解读,比如佛的慈悲,让人思考更多一些。

  大侠你好(网友):翻拍剧继承了传统,但又不完全遵循传统,总是于传统中有所创新。而我们观众呢,也不能完全死守着经典不放,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看待翻拍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翻拍剧中的变化,同时可以重温经典。

  刘晓军(田家炳中学教师):比起经典,其实翻拍应该是更加成熟了。导演、演员的水平应该超过第一部,否则没办法把这个市场打开,所以对一些经典原著进行翻拍,对中国的导演、编剧的水平提升是有帮助的。我赞成翻拍,但是不能跟老版雷同,要有所提升。

  话友分析

  为何翻拍成风却雷声一片

  分析 1 翻拍蔚然成风原因何在

  小鹿子(网友):美国好莱坞巨头制作影视作品时,都会投入最大的资源和最好的配置,套用简单有效的框架,填充以不同的故事,这是一种成功之例。而中国电视剧产业在闷头发展了多年之后,量已足够,但缺少产业化运营,缺少精品。所以,“名著翻拍剧”这种模式,只要市场认可,不失为很好的一种模式。

  郎江水鬼(网友):翻拍的因素动机不外乎如下几点:1.编剧无能,编不出好作品。2.制片、导演急于赚钱而胡编。3.原创引起强烈反响引起某些制片、导演眼红嫉妒!4.翻拍太容易了——主要加入多角恋情、武打、色情就行了。

  龙门二十品(网友):翻拍在时代语境下面进行新解读,确实迎合了一部分观众的喜好,但是没有原创的生命力,创新太少。也说明这个时代缺乏大师,缺乏经典。

  吴涛(长沙黑格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翻拍成风说明我们文艺创作很贫乏。好的编剧是非常难得的,既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又要耐得住寂寞。但现在我们的社会环境太追求功利了,不利于创作人才的培养。另外,社会大环境不尊重知识产权也是一个原因,没有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限制,你翻拍我也翻拍,不拍白不拍。低质量的翻拍其实是变相的盗版和剽窃。

  魏剑美(知名作家):翻拍成风也有制度的原因。一方面,创作的探索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不叫座,就肯定赔本。所以人们鼓励模仿和翻拍,这样没有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文化出版限制条件其实也比较多。很多好的作品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给禁止了。我认为应该给文化产品、文艺作品多一些创作空间,这样才有利于百花齐放。

  分析 2 为何翻拍难以超越经典

  魏剑美:电视剧本来应该使文本阅读变得形象,但却恰恰相反,它省略了阅读所呈现的想象的美感,反而对观众的审美造成了破坏。再加上,老版经典已经先入为主了,所以我们总觉得老版是最美的,就像初恋一样,不容许亵渎。

  刘志君(媒体工作者):老版在技术上比不上新版,但是演员对那种精神内涵的把握是很深入的,在观众心中形成了一种美妙的感受。所以经典是很难超越的。

  杨光辉(华铭实业职员):翻拍想超越经典很难。没有几十年的精神积累,想把原著和老版作品研究透彻而且还有所创新,是做不到的。

  余是(网友):演员不行,所以就算技术和道具再怎么与时俱进,翻拍与老作品之间总存在差距。年轻演员的确需要历练和机会,但拿到这些经典剧本翻拍还是需要理性考虑的,演好一部戏终归是讲实力和内涵的。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在进步,但人却经常缺席。

  人世间(网友):翻拍的有几个超出的?新版三国、红楼等等,都是一些导演制片人的浮躁之作,不能好好静下心来搞创作,一心想搞陈粮新做,他不挨打谁挨?

  吴涛:总感觉现在的演员演不出那种真情实感,不能感染观众。1987版《红楼梦》好多歌曲我们现在都能唱,新版的配乐能达到这种程度吗?新版中的年轻演员,你能记住哪一个?

  王雪梅(省质监局干部):经典翻拍不可怕,可怕的是现代的人职业操守意识薄弱。大家只记得经济利益,一切朝钱看,所以导致了文化垃圾的产生。

  话友建议

  翻拍经典,要“意临”而非简单临摹

  快雪时晴(网友):学画画,学书法的人都知道,临摹分两种,一种叫绝对忠实于原作的临摹,还有一种叫意临。翻拍应该是意临,通过加入自己的想法把经典拍成精品。我们希望那些真正懂艺术的艺术家来翻拍,用好的导演来把握整个作品,用优秀的编剧把时代元素结合起来,我们呼唤有内涵、有档次的翻拍作品。

  谢浮名(田家炳中学教师):对于古典名剧的翻拍,我是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来看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但经典剧翻拍,应该既有自我创造,又要忠实于原著。忠实原著并不是说原著讲什么我就拍什么,而是在吃透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比如说《大话西游》就很好。我赞成不断地翻拍下去,总有一部会成为经典。

  阿利(网友):其实我们并不缺文化创造力的土壤和源泉。与其费尽心思、耗费大量制作资源在旧纸堆里改故事,不如多花点心思在新品创作上,了解观众的喜好,塑造出新的经典。

  路在何方(网友):现在不光翻拍剧多,更要命的是很多翻拍剧往往翻拍的还不是经典,而是拿来很多很有历史局限、根本称不上经典、不值得翻拍的东西去翻拍。即便翻拍也不应仅仅只是在拍摄技巧层面上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要在现代环境下形成新的认知,对原始母题做出新的解读和剖析。这才是翻拍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