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和美春风阡陌来——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民安则和谐,和谐则天下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鄂尔多斯市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鄂尔多斯市因应新形势,创新思路,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步履铿锵,足迹清晰。

  鄂尔多斯市一方面通过生态移民、矿区移民、扶贫移民等方式大量转移农牧民进城,以居住城市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一体化、农牧民市民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以来,投入67.8亿元,在全市打造18个精品移民小区。小区内全部配套高标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站、敬老院和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进城农牧民与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质化。同时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套住房、一份生活补贴,实现了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另一方面,为了让农牧民既宜业又宜居,鄂尔多斯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按照自治区创建“北疆文明大通道”的要求,全力实施了“千里国道文明线”创建,几年完成国道、省道两侧绿化700公里,拆除危旧土房7972户,新建改建房屋10309户,整治商业网点1396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消除了脏乱差。

  在重槌推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鄂尔多斯市积极创新载体、提倡新风,满足广大农牧民“求知、求富、求乐、求健康”的新需求,使农村牧区处处呈现出一派“村风正、民心顺、干劲足、社会安、经济快”的蓬勃景象。

  2005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连续6年举办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由各旗区轮流承办,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市各旗区深入开展了文明旗、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农牧民、双“百佳”、“十大孝星”等评比创建活动。新载体聚变后所爆发的巨大能量,让鄂尔多斯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亮点频现:全面建立了农村牧区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最低生活等保障制度,“行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商贸服务、警务治安”5大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市直部门与嘎查村帮扶共建机制,大力推动“村企共建”活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新载体催生了文明新乡风,农牧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穿沙精神”、“恩格贝精神”和乌兰其其格、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王果香、王中强等先进典型、模范人物。推出了全国道德模范1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名,自治区道德模范4名,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16名,市级道德模范20名,市级道德模范提名奖30人,80多名身边好人进入“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行列。

  新风尚培育和塑造新型农牧民。利用文化户、文化室、农牧民文艺队、文化大院、文化独贵龙、乌兰牧骑送文明以及消夏广场文艺演出、家庭那达慕等阵地,鄂尔多斯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大讲堂”162个,坚持不懈地开展了面对农牧民的“技能培训、转移服务、文明礼仪、观念转变”四位一体的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了“三下乡暨文明进万家活动”,让理论政策、公民道德、文明礼仪等知识入心、入脑。鄂尔多斯开展的主题宣讲活动“让大地丰收,让百姓微笑”、“道理惠民”、“下基层、进万家、心连心”等成为全国、全区的典型。

  每个旗区都从自身优势特色出发,弘扬和打造一种主题文化。准格尔旗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漫瀚调艺术之乡”;伊金霍洛旗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之乡”;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分别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和“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基地”、“中国鄂尔多斯马文化保护基地”。今年,鄂尔多斯被文化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被自治区确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新风尚给鄂尔多斯农牧民带来思想的大蜕变:今天的天骄圣地,明礼诚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秉持着“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和“崇尚文明、崇尚荣誉、崇尚创新”的鄂尔多斯品格,已建成全国文明县城2个,全国文明村镇6个;建成全区文明旗县城2个、全区文明村镇9个。(记者 王玉琢 通讯员 张晓艳)

[责任编辑 刘宇峰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