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鄂尔多斯沙产业:死亡之海开出富贵花
内蒙古新闻网  11-08-16 15:29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8月10日,中国沙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库布齐沙漠召开,全球媒体的目光再次聚焦鄂尔多斯。鄂尔多斯70%的地下蕴藏着煤炭,而48%的地上却覆盖着炙热的沙漠。十几年来,为了改变生存环境,鄂尔多斯人纷纷投入到治沙防沙的事业中,一不小心,死亡之海上开出了富贵花。

  沙漠不是死亡之海

  8月10日,中国沙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库布齐沙漠召开。会议充分展示了中国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的建设成就;总结交流兴办沙产业的脱贫致富经验,探讨沙产业的发展理论和实现沙区人口、资源、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行沙产业治理新模式、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等活动。

  早在7月8日,第三届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就在库布齐沙漠七星湖举行,中外专家聚集在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共同探讨防治荒漠化,利用沙漠发展新兴产业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钱学森多次到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在这里发现,戈壁和大漠中有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植物顽强地生长着。于是,一个大胆判断闪现——沙漠并不是死亡之海!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钱老的沙产业理论在鄂尔多斯一一得到实践。

  绿化家园

  绿化家园,起初本是鄂尔多斯人与自然抗争,保护家园的自发行动。当时涌现出了殷玉珍等一大批治沙模范。

  恩格贝是鄂尔多斯绿化沙漠,发展沙产业创造的一颗璀璨明珠。10万亩郁郁葱葱的林木宛若一条绿色的腰带,将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齐沙漠拦腰斩断。而创造这一治沙史上奇迹的人,是辞“官”自费治沙的王明海和一批致力于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志愿者,还有来自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友好人士。

  初到恩格贝,见多识广的王明海着实被吓了一跳:黄沙的魔掌早已抹掉了这里的最后一丝绿色,原有的上百户牧民已被风沙迫迁他乡,可供王明海他们落脚的,是一处治沙站的“遗址”:一间被黄沙半掩的废弃土坯房。

  经过20多年的艰难探索,在国内外各方人士支持下,恩格贝沙漠植被绿化面积达到70%,沙漠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沙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1997年恩格贝被国家环保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并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在恩格贝建造的沙漠科学馆,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完善展厅规划设计方案。

  作为全国知名的沙漠经济型企业亿利资源,在沙漠经济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多年来不仅绿化了多半个库布齐沙漠,还发展了沙漠经济产业。目前亿利资源以沙漠产业化的方式绿化库布齐沙漠5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六七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控制荒漠化面积10000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市通过发展沙产业,使全市的森林面积增加到29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

  大力扶持沙产业龙头企业

  目前,鄂尔多斯市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边缘规划建设了以沙柳为主的生物质能原料基地,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加工原料基地,以沙棘、干草、枸杞、苁蓉为主的食品饮品原料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建成沙柳原料林597万亩,柠条、杨柴饲料林1412万亩,沙棘、山杏、枸杞林63万亩。鄂尔多斯市以此为依托,大力扶持沙产业龙头企业,他们通过费用减免、贷款贴息、整合项目等措施,促进了沙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据了解,近几年,亿利资源累计种植乔木10万多亩、柠条和优质牧草110多万亩、沙柳100多万亩,复合间种和封育甘草220多万亩。中药产业直接收入已超过10亿元,所拉动的医药产品销售额在30亿元左右,而且还遏制了刮向北京的沙尘暴,阻隔了冲向母亲河的泥沙。

  鄂尔多斯市20多年来防沙治沙、用沙管沙,实现了由植被建设向产业发展的飞跃,已经建立起绒、肉、乳、药四大绿色支柱产业。

  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

  鄂尔多斯发展沙产业的成功还在于各界人士充分利用沙地优势,注入高新科学技术,变废为宝,并形成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从1998年开始,东达蒙古王集团先后投资3亿元实施了辐射库布齐沙漠周边地区近350万亩沙柳基地、建设奶牛养殖区和舍饲绒山羊基地等项目,带动鄂尔多斯市3个旗20多个乡镇近1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并利用沙柳造纸,今年,该项目将迁至风水梁,生产高级刨花板,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

  另外,鄂尔多斯发展沙产业的资源、空间优势和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全市国土面积8.7万平方公里,其中沟壑、丘陵地区占48%,沙漠占48%,这两个48%表面上是生态劣势,但恰恰是发展沙产业的优势,也就是发展风能、太阳能的优势。

  位于乌审旗的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利用生物质直燃的发电公司,装机30000千瓦,预计每年发电2亿度。

  既然是沙产业,就必须要着手生态恢复,治理沙漠,而这完全要依靠企业家的自觉性。该公司董事长李京陆和他的公司现在已经治理了600万亩沙漠,总计400多平方公里。

  李京陆告诉记者,通过螺旋藻捕捉碳,通过种植树木植物吸收碳,一个循环产业链就建设起来了,而沙产业也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沙产业链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能够直接解决8000多老百姓的生存问题。

  综观之,沙产业理论的“林、草、沙”三业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兼顾,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并举的“绿化——转化——产业化”之路,在鄂尔多斯已经变成了可观、可感、可操作的成果和经验。(文/记者 范亚康 摄影/记者 马建荃)

[责任编辑 王彤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