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兴安盟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扎赉特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农业发展的引擎
内蒙古新闻网  11-08-16 11:47 打印本页 来源: 兴安日报  
 

  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持续升温的产业发展热潮、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兴安盟扎赉特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象夏日的热浪滚滚袭来,迎来了产业富民发展的新高潮。几年来,示范园区以做强民生产业为目标,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合组织建设的“四维发展”,已成为带领扎旗农牧民增收致富,引领全旗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以“五大基地”建设为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产业化。一是设施蔬菜基地。投资2390万元建设了549栋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占地1700亩,每年可生产绿色优质有机蔬菜、香瓜、蘑菇、葡萄等农产品1000万斤,销售收入达1800万元,蔬菜种植户年增收4万元以上。二是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了占地4万平方米工厂化奶牛养殖基地,配套建设1056平方米的“托牛所”和奶站,引导农户发展奶牛业。在基地的带动下,全镇奶牛存栏5681头,日产鲜奶60000公斤左右,奶业年收入达2000万元。三是育肥牛养殖基地。引进两家大型农牧业有限公司,带动了音德尔镇农民养殖育肥牛的积极性,养殖户达到了235户,年出栏育肥牛4500头,净利润达135万元。四是“农家乐”休闲基地。鼓励农户发展集绿色蔬菜生产、畜禽养殖、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产业,目前“农家乐”已经发展到26家,每户农民年增收5万元,50%的农民尝到甜头后放弃了土地经营,做起了第三产业。五是林果基地。在红卫村音泰公路东侧建设了800亩果园,5400棵沙果树已经挂果,预计入秋后可采摘鲜果100万公斤,经济收入可达200万元。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现代化。示范园区的核心区覆盖5个村8个自然屯,为改善核心区内群众的生活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3年来共投资2700万元修建了21.58公里的水泥路,开通和整修巷道47条、3.9万延长米,治理阿敏河11公里,建设了沿河带状公园。投资2300万元新建、改造农民住宅308栋,建设了标准统一的路、树、沟、墙。布局合理、交通便利、环境整洁的新农村为村民自主发展经济、各界人士投资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成为了人们投资的新高地。3年来,仅红卫村就吸引群众投资6500万元。

  以提升农民素质工程为面,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科技化。围绕“培育现代农民、促进增收致富”的目标,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启动实施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引进寿光绿色天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公司从推广蔬菜种植技术入手,带动100余户农户种植蔬菜。寿光技术种植的反季节果类蔬菜上市后,结束了该旗冬季不能生产果类蔬菜的历史。同时又从辽宁、沈阳等地引进10余户示范户,带动示范区内农户种植香瓜、油豆等高附加值的蔬菜新品种,不断提升示范园区的科技化程度。通过带领科技示范户外出考察学习、举办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班、开办市场信息讲析班、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开办农家讲堂等形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3年来,共培训农民2.1万人次。以农合组织建设为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市场化。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示范园区内现已成立菜果、农资、农机等新农合组织7个,打造了“音德尔特菜”、“音德尔”杂粮、“银珠”大米等系列“农”字号绿色品牌,产品经过合作社的市场化运作,增值2倍以上,实现了农户和合作社经济效益双赢。红卫农资专业合作社在2010年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回收社员的谷子32万斤,社员仅此一项就实现增收16万元,合作社将谷子精加工、精包装后,每斤销售到6元,纯利润在15万元。合作社在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艳丰农机服务合作社采取统一业务联系、统一作业调度、统一服务质量、统一收费结算的方式进行农田作业,解决了过去单机作业、零散作业等难题,该合作社从2008年的作业面积4000亩、利润16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作业面积9.2万亩、利润276万元,并实现了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陈秀娟)

[责任编辑 王彤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