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区十二五规划系列报道之十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加大与国内外的区域合作,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建设了一批大项目,深化了与俄蒙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形成了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有利于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继续强调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开放新的领域和空间,提升开放层次,构筑内外互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的新目标。
关键词: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十二五规划摘要:加强与国内重点及周边区域的合作,推进省区市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的对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筛选和可行性论证,引导区域经济合作健康有序推进。
来自榆林的商人李先生祖祖辈辈在陕蒙线上跑贸易,据他讲,小时候和父亲做生意时感觉交通特别不方便,坐车走走停停几天是常事,那时候也只是将陕南的茶叶贩运到包头一带,换回些内蒙古的畜牧产品。如今一切都变了,两地的交通发达了,贸易范围也扩大到了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市等地,贸易品种更是琳琅满目。李先生感慨地说:“好多朋友都十分看好内蒙古的发展前景。”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拉动内需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逐步形成了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西经济区、以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组成的蒙东经济区。蒙西、蒙东两大经济区整体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均逐年增长。
内蒙古加快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打造了沿黄河沿交通干线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蒙东地区融入东北经济区域发展进程。蒙西、蒙东地区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外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市场占有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对接,统筹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区域经济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蒙西地区主动接受京津的辐射带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了呼包银经济圈的发展。蒙东地区成为了新型能源重化工业、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业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基地,以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向北开放的前沿、北疆旅游胜地和京津冀的生态屏障。同时,蒙东地区的发展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维护边疆稳定等都起到了重大意义。
为了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内蒙古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展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且将引资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在一起,着力引进了一批技术水平高、环境污染小、对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和龙头企业。
十二五规划指出,在加强重点区域合作方面,要把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加强与国内重点及周边区域的合作,推进省区市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的对接。西部地区着力促进形成呼包鄂榆重点经济区,东部地区主动推进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等的合作。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推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
业内专家指出,呼包鄂榆经济区有着相似的产业结构,随着完善的交通网络的建成,呼包鄂榆经济区必将崛起在祖国西北,这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带动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深化与俄蒙交流合作
十二五规划摘要:加强境外合作,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发挥口岸过货通关、加工制造、商贸流通三大枢纽功能,促进贸工一体化发展,提高口岸综合效能。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通关能力,建设口岸公路、铁路货运专用通道,配套建设物流仓储设施。
在与国内各个省区积极合作的同时,内蒙古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其中和蒙古国、俄罗斯的多方位合作与交流,已经使我区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
我区和蒙古国的经济交流合作渊远流长,两国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互利共荣的紧密贸易关系。2010年6月2日中蒙经贸合作论坛期间,温家宝总理指出中蒙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通、经济互补,开展交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蒙古国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金量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而中国相对经济发达、资金充裕、人力资源丰富,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互补性符合两国共同的利益。2009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强调了要进一步加强中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中俄地区运输合作、发展中俄合作园区、进一步在人文、环保、旅游、劳务方面加强合作。
二连浩特是中蒙边境上的铁路口岸和最大的陆路口岸,三十年前,这里和隔界相望的蒙古国扎门乌德一样荒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1992年,二连浩特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如今走在二连浩特的大街上,随处都是悬挂中蒙俄三国文字的店铺招牌,到处是会说三国语言的商人。走进国际商贸城,来自各国的商品种类繁多,使人流连忘返。
这只是内蒙古深化对蒙、俄开放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我区在俄罗斯、蒙古国投资设立企业69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5.32亿美元,对俄蒙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9亿美元,外派劳务2.5万人次,分别占全区完成营业额、外派劳务人员总量的61%和90%,是十五时期的1.32倍和1.35倍。据统计,2010年全区对俄蒙投资项目18个,增产项目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06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地质勘查、森林伐木、木材加工等领域。新签对俄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109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036万美元,外派劳务885人次。
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区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化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设立境外资源风险勘探专项基金,深化与俄蒙的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扩大境外资源进口。鼓励优势企业在境外设立加工基地,建设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和外派劳务,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口岸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迁过程,至今已初具规模。在这其中,对口岸这一概念的认识转变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区经济专家认为,口岸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再也不是过去认为的仅仅是进出境人员、车辆、货物的通道,而是涵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口岸加工,进出口贸易、资金流动等等全方位、多行业、立体化的对外交流活动,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甘其毛都堪称内蒙古口岸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中蒙边境上,与蒙古国嘎顺苏海图口岸对应,1989年成为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200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口岸。该口岸大量进口蒙古国的原煤等资源,并建设了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吸引了神华集团神东电力公司、大唐国电、中铝集团等多家国内大型企业入驻,完成了资源的就地转化,发展了煤化工、铬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非金属冶炼等循环经济产业。并不断扩大对蒙古国出口农副产品、服装和日用品,年进出口贸易量节节攀升,已跃居自治区第三大口岸。
目前,我区已经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6个,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边境陆路口岸,货运量始终居全国同类口岸之首。二连浩特口岸是我国通往蒙古国唯一的铁路口岸,是我国连接欧亚的最便捷通道。十一五期间,全区口岸累计进出境货运量18725.3万吨,是十五时期的2.1倍,年均递增14.2%;进出境客运量1860万人次,是十五时期的1.4倍,年均递增1%。2010年,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5243.3万吨同比增长40.32%;进出境客运量400.7万人次,同比增长29.9%。满洲里口岸进出境货运量2611.3万吨。同比增长8.1%;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862.1万吨,同比增长38.76%;策克和甘其毛都口岸进出境货运量分别达到865.9万吨和836.2万吨,同比增长138.03%、187.31%。
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区将发挥口岸过货通关、加工制造、商贸流通三大枢纽功能,促进贸工一体化发展,提高口岸综合效能。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快发展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产业,实现资源过埠转化。促进边境贸易持续发展,扶持边贸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本地产品出口,提升边贸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巴彦淖尔进出口资源综合加工示范区建设。推动呼和浩特、满洲里、二连浩特综合保税区,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边境经济合作区及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口岸年过货能力提高到6000万吨。
关键词:提高外贸和利用外资水平
十二五规划摘要:扩大进出口规模,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把利用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对外资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展利用外资渠道。
进入十一五以来,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期间,全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381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年均递增12.3%。其中,累计出口143.2亿美元,年均递增13.5%;累计进口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6%。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实现87.2亿美元,同比增长28.7%。
在进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内蒙古的贸易伙伴和地区也在不断增加,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个贸易伙伴猛增到现在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区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企业已达5891家,比2005年末增加3176家。在进口贸易中,自治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在羊绒制品、农畜产品、冶金及矿产品、化工产品等传统商品出口继续扩大的同时,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机电产品出口5亿美元,增长75.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亿美元,增长290%。
近年来,随着全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增速,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不断增多。据自治区发改委的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国外资金实际到位12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4倍,外商已把眼光放在了我区新兴发展产业上,随着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化工、高科技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
2009年我区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更是从税收、土地、审批、融资等多方面给予了外商投资优惠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区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6家;合同利用外资6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3倍;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30余万人,缴纳税金235亿元。2010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家,实际利用外资3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外商投资国别范围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大项目明显增多,利用外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6.6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7倍,完成营业额2.9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外派人员2.78万人次,是十五时期的1.5倍。
根据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我区将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巩固俄罗斯、蒙古、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中亚、南美、非洲、东欧等新兴市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利用外经贸区域发展协调资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把利用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对外资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调整准入政策,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对外资在股权、业务范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据商务厅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到2015年,我区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将达到160亿美元,年均递增1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60亿美元,年均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新签合同额7.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3万人次,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达到25亿美元;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到7000万吨,年均递增7.4%。(记者 薄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