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到乡村去,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看乡间山水,已成为市民新的旅游需求。在这一需求的引领下,我市乡村旅游地位得以不断提升,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7月底,我市共有乡村旅游接待(点)户18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收入2亿多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共接待游客237万人次。
8月15日,市旅游局局长罗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家乐已在全市范围内生根、开花、结果。可以说,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等方面均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农家乐”发展现状
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发展农业旅游条件比较优越:多数景区位于乡村,对农业旅游的发展有较强的带动性;呼市属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处,文化底蕴深厚,蒙古族风情、地方戏曲、社火表演、剪纸展示、特色饮食等可看、可玩、可吃的,丰富了我市“农家乐”旅游内容,为提升其吸引力奠定了基础。
为了发挥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市旅游局积极鼓励农户开展以观光采摘、农村生活体验、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土特食品、参加民间节庆的农家乐旅游活动;先后组织相关人员赴四川等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在对全市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呼和浩特市农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继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农家乐接待单位评定标准》、《呼和浩特市农家乐接待户评定标准》等一系列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批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发展农家乐旅游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重点培育。
经过几年的发展,各地利用民俗文化和乡村生态等特色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在各旗县区已成规模,形成了以武川县的五道沟、得胜沟,托县的一溜湾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农家游,以土左旗与清水河县为代表的风光民俗型农家游,以和林县、新城区、赛罕区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型农家游,以回民区和玉泉区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农家游。
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众多农家乐经营中,新城区以其距离市区较近,旅游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同时依靠大青山可以开发比较多的旅游项目和内容等优势,吸引市民到此品尝特色餐饮,体验乡村生活。随着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日渐显现出来。农家乐接待点主要集中在小井沟一带,其他地区开展较少,不够均衡;产品内容单一,农家乐基本的活动如采摘、垂钓等项目开展较慢。
回民区多数农家乐规模较小,服务内容仅以餐饮为主,农家气息不够浓郁;精品项目少,不能对周边农户形成带动作用;没有对区内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特别在沿大青山地区,没有将自然资源与农家乐旅游结合,使景区产品内容较单一。
其他旗县区存在着乡村旅游布点分散,整合不够;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模糊;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我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旅游部门迎难而上。“对新城区,我们正扩大农家乐发展区域,并鼓励村民开展农家乐旅游经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使新城区农家乐旅游更具吸引力。回民区将加大农家乐精品景区的建设力度,利用好大青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多样的农家乐旅游活动,改变目前单一局面,使该区成为全市农家乐旅游的排头兵……”罗琳一一点数各旗县区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各旗县区旅游局正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农家乐的发展类型和运作模式,切忌搞“一窝蜂”、“一刀切”的形式主义,防止出现“遍地开花”、“贪大求洋”和“拔苗助长”等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成为旅游主管部门强调的重中之重。大家正以客源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为前提,力争使农家乐旅游成为依托社区资源环境、有市场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新亮点。 (记者 宋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