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卓资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施文化育县战略。这一战略极大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各族人民“热爱卓资、建设卓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挖掘文化资源夯实文化基础
卓资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存的文化足迹,县委政府充分挖掘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载体,组织力量编撰了拓跋珪消夏避暑、樊梨花重兵镇守、窝阔台屯兵习武、康熙帝率军西征等历史文化典籍。对境内文物古迹进行了详细考证,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物遗址340处,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表演,从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新修了人民影剧院,购置了全套现代化的舞台灯光设备、器乐和巡回流动演出汽车。专业团体演出队和民间文艺表演队发展到11个,队员增加到200余名。
县里积极培植图书产业,建起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图书文化市场。全县大力拓展文化空间,新建乡镇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11个、“草原书屋”79个。配备流动电影放映队11支。县委政府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和饮食文化。修建了同乐、九曲山、希望、东山烈士陵园等广场,在生态山修建了人工湖、凉亭、走廊等景观,雕塑了大型贺龙铜像,建起了大黑河滨河文化长廊等。企业建起了企业文化表演队,民间秧歌队发展到50多支。县里每年举办夏秋广场文化艺术节和规模宏大的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同时对传统熏鸡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在内蒙古卫视收视率最高的天气预报节目插播熏鸡广告,在交通显要地段树立了大型熏鸡广告牌。成立了青山文艺界联谊会、卓资县书画院等多个团体。县委政府划拨奖励基金,全县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创作人才,近年来共创作长中短篇小说500多篇,创作县歌、红歌等歌曲60首。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事业方兴未艾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不断夯实文化基础,在干部群众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并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大文化的思想理念,为文化育县战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县委政府把“文化育县”战略列入重要位置,作为“农业富民、工业强县、生态绿县、文化育县和旅游兴县”五大战略的重要引擎。县委宣传部、组织部、文联和档案局从培育文化个性,蕴涵卓资文化精神的文化标识出发,着力推出一批大手笔的宣传制作。如《魅力卓资》、《六十个春秋》、《先锋号角》、《卓资烽火》等宣传品。推出一批精品工程如春晚《春天的祝福》、广场文化艺术节、草莓节等。创作了歌曲《奋进在小康路上》,电视诗歌《我们的家园》等。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卓资赋》30余篇。县委中心组学习增加了文化内容。县总工会派出人员协助各社区工会文艺演出队排练了《社区就是我的家》、《上岗》、《党的恩情深似海》、《再就业路上党旗飘》等剧目。各部门、单位引导群众搞好节日文化活动,元宵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党的生日、植树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都要开展文化演出活动。
同乐、龙胜、九曲山等广场新添置了大型音乐喷泉和文体健身器材,休闲的群众经常开展健身健美活动。各乡镇组织的7支“庄户剧团”常年在全县流动演出,县文化卫生科技部门每年开展两次以上“三下乡”活动,县电影公司年送电影下乡3800多场,农民在家门口可以免费看到十场以上电影。县里每年开展“体育健康运动家庭”评比活动。
文化育县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卓资县确立的文化育县战略,经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民众的价值观念,陶冶了民众的思想情操,展示了新时期卓资人的精神风貌。
广大干部群众在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时刻不忘塑造“卓资精神”,以此激发全县人民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短短几年间,卓资县的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发展到5000余座,指针式浇灌喷灌圈,高垄栽培、滴灌、渗灌等农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土地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较传统农业提高了近17倍。熏鸡加工自上升为一种传统文化以来,年加工销售量由2000年的不足80万只上升到230万只。旅游业也异常火爆,全县年接待游客增加到16万人次。卓资县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连续六届荣获全国“田径之乡”称号;县电影公司连续七年荣获自治区“科普之春”电影放映一等奖,并先后被文化部、广电总局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县涌现出县级以上“文明单位”72个、文明村162个,已评选出文明街道12条、“五好家庭”300多家、治安合格街巷28条。蒙能华电卓资发电有限公司、卓资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大榆树乡后房子村被国家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先进村。(方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