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伦贝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把呼伦贝尔大草原“唱”得更响
 

  7月以来,在呼伦贝尔上演21场次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于8月25日晚进行了这个演季的告别演出。2000多人从四面八方、趋车数十公里赶来,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与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与“舞台”上的真山真水真草原及散落在草原上的毡包、牛羊,驰骋在草原上的战马、勇士暂别。

  有人考证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舞台”,她占地2平方公里之多;是牲畜参与演出最多的剧目,有上百头牛、近千只羊和几百匹战马。

  《呼伦贝尔大草原》由“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的诞生”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两幕构成。她用实景再现的手法,将蒙古帝国奠基者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民族、建成大蒙古帝国,从此,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的场景呈现给观众;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在两种命运决战的时刻,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蒙古民族与其他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其他民族由此获得重生,呈现给了观众。两个跨跃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被剧作者以悠扬的蒙古长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写真版”的草原文化集。

  夜幕降临了,天上的星星照亮了远山近岭的草原,一位母亲站在茫茫草原上,在心中呼唤着平安,眺望着远方,她就是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战马嘶鸣,勇士欢呼,成吉思汗率金戈铁马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草原。弥漫在天地间如同草原一样博大的母爱与气贯长虹的民族精神,让人在心灵震颤中体会到一种撼动。于是,掌声响起,山水作合。

  一位来自深圳的李先生激动地说:“我去过世界的许多地方,也在悉尼歌剧院看过‘大剧’,但从未有过如今天一样撼人心魄的感觉。”

  在“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的歌声中,身背弓剑的鄂伦春族小伙子,把鄂伦春人的勇敢、坚韧、顽强演绎的淋漓尽致;达尔族姑娘如同纳纹江水一样多情的舞姿,影印着一个民族的聪慧和浪漫;赤膊上阵的博克手,显示着鄂温克牧人的勇敢和彪悍。而当那首《呼伦贝尔大草原》回荡在草原的夜空时,所有的人被这天籁合一的声音所感动。

  一位央视媒体同仁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呼伦贝尔吸引我的地方是什么?是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呼伦贝尔独特的草原文化的力量!

  正如市委书记罗志虎所言,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呼伦贝尔人重新找到了文化的自信。于是,具有呼伦贝尔的特色文化已成为呼伦贝尔最宝贵的资源。《呼伦贝尔大草原》让世人越来越多地了解呼伦贝尔,大大提升了呼伦贝尔的软实力,更让呼伦贝尔魅力四射!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主创者是内蒙古仕奇集团董事长、内蒙古蒙元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会长葛建。在8月25日的演出现场,我们见到了这位儒雅的商人。他说,2年前,当呼伦贝尔的领导与他谈起呼伦贝尔的民族文化,谈起实景演出的想法时,他真的没想到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盟市,政府会下力气去主导一个文化产业,并将其与旅游业高位嫁接。不过他很明白,在一个尚没有高端旅游景区的地方,单纯推出一个含旅游内容的实景演出项目,是不可能有利益上的回报的。尽管如此,葛建和他的团队还是义无返顾。他说:“为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光大,传承与保护做事情,义不容辞。”

  为此,葛健在两年前毅然接手了北京一家公司做了一年的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改版,使得实景演出更全面地反映了呼伦贝尔地区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尽管目前的演出季一天要赔7万元,但葛健表示,“社会效益应该是最大的效益。”同时,他对文化产业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说,呼伦贝尔的旅游业如果有文化产业的加盟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因此,他愿意为此助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带来的深度震撼,源于呼伦贝尔这片广袤草原的文化底蕴,它既是对呼伦贝尔民族民间文化的深情礼赞,也是少数民族对未来的深情展望。(记者 辛语)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