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达拉特旗:“米粮川”上的神奇故事
 

  又到一年收获时,内蒙古达拉特旗沿河平原上硕果累累,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巨臂舒张的一架架现代农业灌溉设备,以及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移民新区,共同组成一幅新农村壮美图景。

  达拉特旗,这个被称为“米粮川”的传统农牧业大旗近年来呈现出农业规模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的喜人局面。

  短短几年,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破题”之举

  达拉特旗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富足,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是,传统的耕种方式,使土地的产值卡在一个瓶颈上无法突破——土地解决了农民穿衣吃饭问题,却没办法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不甘心的青壮年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寻求致富的门路,留守在村庄中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因无力耕作而使宝贵的土地低效经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大面积撂荒……

  如何走出僵局?如何让土地重焕生机?2007年,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一场变革悄然进行:当地决定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破解传统农牧业难题,打造现代农牧业新格局。

  从2007年开始,白泥井镇以整合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为突破口,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目前,白泥井镇建成以大型喷灌为主要节水措施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2.63万亩,涉及侯家营子、海勒苏2个村18个社3725人。

  白泥井镇的探索在达拉特旗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各乡镇纷纷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捆绑其他财政支农资金,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7.93万亩,涉及白泥井镇、昭君镇、展旦召苏木、王爱召镇、吉格斯太镇等,累计投资1.66亿元。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内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已全部配套,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形成了“五配套”标准和“五统一”的生产格局,即“田、林、路、电、机”五配套,“统一作物种类、统一机械作业、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灌溉浇水、统一科技服务”五统一。这一生产格局的形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据初步测算,建后项目区单位面积耕地较原大田经营模式可省水50%、省电30%、省工70%,亩均增产8%,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生产成本降低12%,每亩纯收入比建设前增加270多元,年新增粮食产量1500万公斤。”达拉特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高占清介绍。

  “二次择业”让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海勒苏村村民肖二平指着眼前平展展的农田说,这块地是7家的,共240亩,过去需要14个劳动力侍候;2008年上喷灌项目后,7户人家合作经营,统一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获,去年仅用4个劳动力,亩均纯收入1200多元;腾出来的10个人,青壮年进城打工,老人和妇女给当地的农业公司打工。

  侯家营村村主任石根说,上项目前农民自己种地,好年景每亩收个300多块,赖年景混个温饱。现在光租金就能顶住过去的收入,再加上工资,光景好多了。

  达拉特旗副旗长白雪平说,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范围的扩大,达拉特旗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了他们“二次创业”的进程。对于一部分有养殖、种植、运输等特长的村民来说,他们的“二次创业”顺风顺水,角色转换得很快,收入也可观,而相当一部分村民没有什么技术,这部分村民,也找到了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有的给企业或政府打工,修路、栽树、到工地上帮厨打工,或者给种植户干活。还有的村民自发地十几个人组合在一起,成立劳务队,专门给企业和大户锄草、建房、秋收等。

  “收入还行,现在打零工一天不少于70块钱,就这,有的人还不愿意做哩。”侯家营子村一位妇女说。

  目前,白泥井项目区有4200人脱离土地,部分到外地从事二、三产业,其余部分农民就地在企业打工。而记者在与当地农民座谈时,他们也表示,自项目实施以来,实际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许多。假如一户有10亩土地,每亩承包费300元,即一年收入3000元,土地被大户或企业承包后,农民还可以到企业打工,日工资50—80元,这样一来年收入又增加了5000—8000元。据了解,白泥井镇人均收入已突破1万元。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