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一推开张丽的家,扑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剪纸作品:门上贴的是剪纸门神,茶几台布下夹的是剪纸团花,墙上挂的是裱框剪纸,让人目不暇接。
张丽是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剪纸艺术家。坐在她身边的郭爱贤、大刘春梅、小刘春梅、施跃进是包头市大有名气的民间剪纸艺人。吸引记者前来采访的动因,就是她们共同创作了巨幅剪纸作品《走西口》。
地板上展开的剪纸作品《走西口·拉骆驼》长达4米,是《走西口》主题创作作品中的一部分。张丽说:“在老包头文化中,走西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用剪纸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再现‘走西口’的生活情景,就是想使这一文化现象的宣传更加精彩。”
据张丽介绍,《走西口》系列剪纸作品设计的是100幅作品。她们6个人每人一个主题,分别是《走西口》、《雁行者》、《拉骆驼》、《跑河路》、《揽长工》、《想亲亲》,目前已完成了80幅。
谈起这一幅幅栩栩如生、寓意深刻的剪纸作品,张丽6人的脸上明显洋溢着自豪与成就感。
“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主题作品、《奥运团花》、《走西口·雁行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现任东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的郭爱贤老人说道。
“这是我的作品的图片资料。”施跃进也迫不及待地打开一本厚厚的文件夹,“这个《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在红色记忆剪纸艺术展上获了一等奖。”
“今年6月25日,包头市举办了首届剪纸优秀作品展,在这个展览上最终评出了5个剪纸大师、10个剪纸艺术家和34个剪纸能手,其中东河区就占了13位。”张丽说到。
但让张丽没想到的是,他们这13人也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剪纸十三姐妹”。
她们有个团体,她们也有自己的名片。张丽介绍说,“因为个人的爱好,我们聚集到一起,经过几次筹备,在2003年成立了包头剪纸社。如果有大的展览,就通知剪纸社,然后大家商议,讨论,共同创作。”
说着,张丽拿出了两款包头剪纸社的会员名片,一款是包头剪纸社刚成立时的名片。名片设计简单,特色不足。另
一款是新近使用的名片,明显极具个性。不仅有剪纸社标识,而且还将每位民间剪纸艺人的代表作品印在了名片背面。张丽认为,“从这两款名片的对比中就能看出剪纸社逐步走向成熟的影子。”
其实这个“成熟的影子”,真正体现的是她们对剪纸题材的把握和选用。“我们以草原文化、餐饮文化、民族大团结为创作主题,主要突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据东河区宣传部有关人士介绍,东河区的剪纸有着300多年历史,涌现出很多剪纸能手和民间剪纸艺人。尤其在近几年,来自民间的剪纸艺人们的作品屡次在国内、国际剪纸大赛上获奖,东河区的剪纸艺术水平得到外界很高评价,这为打造东河剪纸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确实如此,随着《走西口》、《农家乐》、《奥运团花》、《人间大爱》等主题创作的打响,东河区剪纸艺术的魅力正在为老包头文化塑造着一张熠熠生辉的新名片。(张俊在 吕学先 阿妮尔 及庆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