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9月5日,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邀请,17位在北京、天津、上海工作的区外内蒙古籍高层次人才先后参观考察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的60多家企业。签订正式合作协议8项,初步达成合作协议意向31个。
9月5日下午,17位高层次人才不顾路途疲惫,参加了区外内蒙古籍高层次人才家乡行座谈会,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倾斜、建筑业、人才引进、城市规划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其鲁:高新产业需要先进技术企业
北京大学教授、中信国安集团盟固利公司董事长,我国锂离子电池研究生产的领航人、2008年奥运会清洁能源电动车用动力电池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其鲁生于鄂尔多斯,家乡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国外工作、生活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回到内蒙古看望家乡父老。内蒙古草原与我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关系,为家乡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其鲁教授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
他认为,内蒙古新能源产业风力、太阳能等需要引入先进企业与技术,在自治区支持下,搭建高端技术平台与企业连接,在高新产业技术开发研究等方面与自治区高等院校实现互动。
其鲁一心要把建设世界级的锂材料产业生产基地选定在内蒙古。目前项目落户呼和浩特,主要包括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锂离子电池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以及和林格尔电动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如何让内蒙古新能源技术领先于国内外,那就是通过草原硅谷人才政策及自治区人才引进政策,为建立新能源技术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其鲁说,他的目标就是要把呼和浩特市打造成全世界一流的绿色环保城市,并正在以强大的高科技动力来一步步实现着这个梦想。
岩雨:让国家政策向内蒙古倾斜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岩雨的家乡在包头,这位80后夺得了被誉为摩擦学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摩擦学铜质奖章,成为第一个华人获奖者。其在关节内植物的生物腐蚀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首次提出了生物摩擦腐蚀理论,并得到了英国关节炎研究学会重大项目支持。
岩雨说,内蒙古有很好的企业、技术人才,并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区外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希望有机会与家乡企业合作,把乡情转化成事业去做,以点带面,宣传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更多的区外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
同时,他对家乡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内蒙古应该成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让更多的国家政策向内蒙古倾斜。通过考察发现,内蒙古在科技投入不足,应向有关部门建议,增大边疆科技投入。”
高中岗:城市规划没有拖经济后腿
凉城籍的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高中岗教授近几年经常回到家乡,鄂尔多斯城市总体规划、包头市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乌兰察布市集宁工业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系列规划,察右前旗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卓资县城市总体规划等,都是他的规划作品。
他说,鄂尔多斯、包头城市规划重视程度比较高,而比较落后的乌兰察布市近几年也比较重视城市规划,这不难看出自治区盟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城市规划并没有拖经济后腿。
高中岗对巴彦淖尔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巴彦淖尔市城市规划是清华大学做的,5至10年时间就会成为内蒙古比较有特点的城市,其中与前苏联所做的包头市城市规划一样,50、60年不会落后。
马智亮: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
出生于临河的清华大学教授马智亮,一直从事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负责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横向合作项目共计30多个。
在座谈会上,马智亮说,内蒙古教学研究型大学少,这与内蒙古经济不太适应。所以内蒙古应重视区内高校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作用,加大投入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边研究,一边教学,这才能培养出适应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流人才、创新型人才。
“从人才开发角度看,建筑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内蒙古在发展建筑业上,应打造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内蒙古建筑业规模大,但在这里施工的都是区外企业,本土企业很少。所以内蒙古这方面可以借鉴上海、贵州等地经验做法,发展建筑业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马智亮对于内蒙古建筑行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海明: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
天津工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张海明是赤峰籍。在家乡行活动中,他走进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与师生座谈,走访了该校理学院物理系光电子实验室和校测试中心,并达成了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提供帮助的合作意向。
他说,天津工业大学理学院将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做一次整体招生宣传,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度,并进行科研交流等活动,共享实验室。
同时张海明建议,内蒙古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煤化工、乳制品、纺织品等优势产业更需要本科院校支撑,内蒙古应该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这就得内蒙古本土院校培养人才,并柔性地引进人才,才能为打造自治区自己的科研团队提供智力支持。
崔晓娟:打造“出租车式”人才
呼和浩特籍的法学博士崔晓娟在这次呼包鄂之行后,对于内蒙古人才发展,提出新的理念,那就是自治区除了出台刚性方面引进人才政策外,还应该在柔性方面出台引进人才政策,打造“出租车式”人才,在人才库挑选人才,进行交流以及引进。
崔晓娟建议,内蒙古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落实“草原英才”工程,建设“草原硅谷”人才政策,应该在呼包鄂建立大人才观念。在培训方面,应该引起自治区重视,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本土人才。(记者 张昊文 通讯员 李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