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宁城县八里罕镇镇街彩旗飘舞、人潮涌动。9点30分,第十届八里罕镇农民文化节在万余名群众的翘首期盼中拉开帷幕。这届由当地群众广泛参与、集文娱活动和体育赛事于一身的农民文化节,成为宁城县进入8月份以来,继大城子敖包会之后又一大型农民文化活动的亮点。
实施“文化惠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乡村文化,宁城县将此作为民生工作的重头戏来抓。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由“文化惠民”向“文化为民”转变。“前几年健身都是在电影院门前,人多了就容不下了。现在铁西、铁东分别建起了几个广场,喜欢选择在哪儿健身都行。”铁西社区退休干部杜大爷虽已年近六旬,但依然精神矍铄,他每天都准时来到中京广场前跳上一阵健身操。这座占地7万平方米的广场,作为宁城县2010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为城区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休闲便利。5年来,宁城县倾注文化建设的力度空前,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先后投资10多亿元,建起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市民文化广场、文化综合大楼、特色博物馆等一批基础设施,投资700余万元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让全县近30%的村有了自己的图书室。相继建成的街心公园、站前广场、铁西金都广场、金宇游园等成为市民茶余饭后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喷泉、绿地、公园LED、游乐场等一应俱全的文化设施让市民们倍感幸福温馨。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宁城县是自治区文化大县,为将当地特色文化转向产业化发展道路,近年来倾力打造了大城子那达慕大会、黑里河杜鹃花节、打虎石旅游文化节、藏龙谷旅游文化节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辽中京文化节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跃升,通过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如今已成功将三座店背歌抬歌、汐子旱船花篮、小城子舞龙舞狮推向县内外,成为宁城地区的知名文化品牌。
此外,县乌兰牧骑创作的现代评剧《杏花盛开的时候》、《情在山乡》分别荣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金奖。在“十二五”规划中,宁城县明确提出,要启动建设以辽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造生产1-2部以大辽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和大型戏剧,力争使8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实现“文化强县”建设目标。
着力建设乡村文化,由“政府送戏”向“群众演戏”转变。近年来,宁城县本着“既要让农民富起来,还要让农民乐起来”的原则,大力鼓励群众自发创建文化团体。去年11月份成立的宁城县和谐之声音乐沙龙,是天义城区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群众文艺团体。他们既抓曲艺培训,又抓演唱练习,既坚持在城区广场演出,又坚持送戏进农村进机关,如今已发展会员数十人,演出活动达200多场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誉为“宁城的激情广场”。
一个个生机勃发、形式各异的群众性演艺团体的相继建成,为宁城县乡村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无限活力。今年7月,在宁城县大型红歌演唱会期间,一首由铁西街道站前社区党员群众作词谱曲的《十颂共产党》,经社区“百灵鸟”艺术团演唱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广为传唱。这个由退休老干部和居民组成的社区群众艺术团,以歌剧、二人转、舞蹈、京戏等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为主,既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目前,在宁城县,像农民俱乐部、和谐之声音乐沙龙等群众性业余文化团体已经发展到30多个,另有120多支秧歌队活跃在村头巷尾,特别是一些个人投资创建的文化大院、文艺沙龙、俱乐部等使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生活。(驻站记者王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