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始终是一块充满生机与富有魅力的地方。
近年来,阿拉善盟委、行署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创造了提振经济的新业绩。尤其是把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素养作为战略任务,不断探索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文明创建的载体与形式,坚持“以会促创”,全面提升了公民综合素质和地区形象,为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阿拉善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实的物质条件始终是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的重要保障。多年以来,阿拉善盟委、行署不断开阔发展视野,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手段,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进程,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和“两带一区”战略,尤其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运用文明先进的理念、科学创新的思想去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与提升全社会文明素养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5.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2.3%。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42.6亿元,年均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5.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98亿元,年均增长21.3%。盐化工、煤化工、金属矿产采选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76.4%。
城镇化率提高至75.7%。基础设施支撑和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明显提高,临策、天策铁路建成通车。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环境局部好转,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720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4%,禁牧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11元,年均增长1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6元,年均增长15%。对外开放战略迈出新步伐,与蒙古国在煤炭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得到加强。策克口岸实现中蒙双边性常年开通,通关能力明显增强,口岸过货量达到866万吨,是2005年的4.7倍。正是具备了这样一种实力和基础,阿拉善盟委、行署才得以从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阿拉善盟委、行署不断加大富民工程的实施力度,持之以恒地为民办实事,认真落实一系列惠民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运用公平竞争和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的新途径,稳妥有效地解决了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的困难与问题,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城乡居民越来越多地真切体会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巨大变化,幸福指数得以强劲提升。无论是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力实施,农牧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的大幅提升,还是最低社会保障资金的连续提标扩面,城乡居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城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都为广大城乡居民建立了美好生活的新愿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阶段性目标已经成为现实。
坚持以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深入持久地重抓干部素质教育,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是阿拉善盟精神文明创建的最大着力点。阿拉善盟委、行署十分注重干部素质的教育培训,扎实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等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通过举办“干部论坛”、“干部素质教育年”和“机关效能建设年”等主题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实践宗旨的能力不断提高,善于解放思想、敢于超前思维、勇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已经成为全盟各级干部的共同追求。坚持以提高行政服务和管理水平为重点,扎实推进廉政勤政建设,着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机关,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行政效能。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大力推行阳光政务,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把建设“诚信政府”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促进了政府在决策和履行服务管理职能中严守契约、兑现承诺,提高了公信力和透明度。
法制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通过大规模、高质量、持久多样的普法宣传和廉政教育培训活动,全盟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廉洁从政的水平、各级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显著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居民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时尚选择。坚持以情感人、环境育人,发挥人文优势,彰显人文精神,努力构建身心和谐的“精神家园”,是阿拉善盟精神文明创建的最大亮点。群众是文明共建的主体。阿拉善盟委、行署始终坚持在满足群众中激励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在帮助群众中教育群众的原则,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扩大社会参与覆盖面,努力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人文环境。通过多年不懈努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始终引领社会风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多年来,阿拉善盟委、行署不断完善青少年教育体系,通过开展“阿拉善精神进校园”、“感恩教育”等活动,推行法制副校长制度,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整合社会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盟还不断加大民族文化建设力度,着力丰富群众文化,坚持用浓厚的文化气息强化文明创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传承时代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效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载体,培育创建特色,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在创建中发展、在共享中共建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典型示范、以会促创。通过定期在各旗(区)轮流召开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建设和管理功能,增强了干部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2005年,吉兰泰镇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巴彦浩特镇、额肯呼都格镇被授予“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09年,阿拉善右旗获得全区文明旗(县)城称号,额济纳旗获得全区文明工作先进旗(县)城称号,阿右旗额肯呼都格镇被评为全区文明村镇,阿左旗巴彦浩特镇获得全国第二批文明村镇,巴彦霍德嘎查获第四届全国创建工作先进村镇称号。特别是多年来,阿拉善各民族群众在交融中互促发展,谱写了“谁也离不开谁”和军警民一家亲的动人诗篇。额济纳旗三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旗、六次荣获全区“双拥模范旗”和阿左旗第五次、阿右旗第四次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内蒙古军区命名“双拥模范旗”。
祥和诠释辉煌,更蕴育憧憬。自1996年以来,全盟每年都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尤其是颇具影响力的奇石文化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金秋胡杨节等大型活动,不仅锻炼了干部队伍,凝聚了居民群众的向心力,也极大地提升了阿拉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尤其是去年投资数亿元建成的博物馆、图书馆和金色胡杨音乐厅,是阿拉善盟委、行署为民办实事和建盟30周年献礼工程,极大提升了全盟文化实力与水平。作为一道靓丽风景,日益丰富多彩、如火如荼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品位。昔日“塞外京城”如今呈现出一派现代都市气度与强劲生机。文明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文明是一种理念和境界,更是一种力量和财富。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效平台和载体,就能不断取得精神文明创建的新成绩。多年来,阿拉善盟委、行署不断探索和丰富文明创建手段,实行文明单位星级管理,在巩固成绩中提升创建质量。开展先进典型的评选和宣传活动,切实使评选先进、宣传典型的过程变成提高居民素质的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阿拉善已经打造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明创建的可喜局面。广大居民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公德意识明显增强,良好的素质真正成为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力。人们在和谐互助中传递着文明,用爱心回馈着自己的家乡,使城乡处处竞相绽放文明的花朵,呈现出心齐气顺、风清劲足的大好局面。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多彩的阿拉善继续在科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上创造奇迹,厚重的阿拉善正以文明创建的新业绩昭示着这片土地的辉煌未来。(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