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环境恶化、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海关总署10日公布最新外贸数据显示,前8个月我国贸易顺差减少10%。欧美地区利空消息频传,市场担心欧美经济放缓将损害中国的出口。随着今年下半年外需环境恶化,连同近期的人民币升值趋势和此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都是国内大批外贸企业所不得不面临的严峻考验,“中国制造”不得不加速转型。
欧美经济放缓“连累”我出口
虽然亚洲对欧美经济的依赖性正逐渐降低,但并未完全脱钩。欧债危机形势严峻和美国评级遭下调的阴影下,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下调中国2011年的GDP增长预测,并预计今年净出口的贡献率几乎为零。
根据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前8个月我国出口增速稳定,但8月当月的出口环比增长已有所下降。“8月份PMI数据显示中国新出口订单明显下滑,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也出现下降,”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中国出口增长将在未来几个月中放缓。”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悲观。IBM采购(中国)有限公司采购经理胡向宇告诉记者:“欧美经济放缓对我们影响颇大。”
纺织企业也有相同的担忧。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高级经济师凌兰芳判断,今年下半年的出口数据都不会太好看。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全球市场持续表现低迷,未来如何继续拉动内需增长并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将是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未削弱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大型国有企业,雇佣大部分劳工的中小型企业除了外部需求放缓,还面临着借贷成本升高、工资快速增长和投入成本增加的威胁。甚至有人说,中国的竞争优势大部分来源于庞大的劳动力供应和低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价格上涨,可能会为中国出口增长画上句号。
对于这一观点,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崔历提出质疑。“由于产品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部分抵消了成本提高的压力,中国出口竞争力并未由于最近几年单位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而受到削弱,特别是在传统的轻工贸易领域。”
事实上,虽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占全球市场份额仍从2005年的7%上升到2010年的11%。机电和交通运输已成为最大的出口种类,且在这些领域的劳动力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
总体而言,中国出口贸易失去竞争力的情况并未出现,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也尚未失去优势。
出口企业面临调整关键点
尽管经济学家声称,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仍在,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早已有了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用友长伴管理咨询公司市场经理陆平近期频繁接触了众多外贸企业。他告诉记者,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一部分企业开始挖掘国内市场;还有部分企业开始着力开发自有品牌,他们前来咨询如何开发销售渠道、如何经营自主品牌。
部分成功转型、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家向记者坦言,现阶段可谓是调整的关键点,企业不得不迎接挑战,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介绍说:“企业不妨先从中端品牌开始做起,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及科技含量。”
以服装行业为例,清科资本资深分析师张亚男预计,整个服装行业将由产品模式为导向向品牌加资本为导向方向转变。
有迹象表明,中国低端工业品出口正在经历拐点。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近3个月以来,出口价格总指数已经超过出口数量指数。瑞士银行日前发布报告称,过去两年里,中国输往美国和欧盟的低端轻工业制造品占当地市场的份额已在50%左右的水平见顶。
新加坡前外交官、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制定高于欧美地区的质量标准,以更好更便宜的产品赢得国际市场。(记者有之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