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我们走进大兴安岭垦区,丰收的喜悦一路相随。据悉,该垦区今年减少了粮食作物耕种面积,扶持员工种植经济作物,科技手段下,粮食产量不减反增,高效经济作物让员工尝到了甜头。巴彦农场员工张海高兴地说:我们垦区即装满了国家的粮囤子,又鼓起了员工的钱袋子。
尚未走进巴彦农场,就听到了,该农场小麦最高单产突破700斤的消息。而甘河农场2.4万亩玉米平均单产超千斤,欧肯河农场3000亩马铃薯亩产超1.5吨的说法,我们在实地得到了证实。据垦区粮食流通部门负责人介绍,2010年垦区完成国家临时储备粮任务3.4万吨,今年将突破5万吨。
今年全垦区粮食总产达到4.36亿斤,超出上年3600万斤。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却由上年的115.7万亩减少到今年的112.5万亩。与此同时,员工们在减少下来的土地种上了高效经济作物,如中草药、糯玉米、毛葱等等,这些作物经济效益高,不但调整了种植结构,也增加了员工的收入,古里农场千亩中草药水飞蓟亩效益达到600元;东方红农场30栋大棚吊瓜,每栋不足一亩地,但亩效益均在1.5万元左右;巴彦农场二队员工赵景生种五亩毛葱,利润达万元。据垦区统计部门介绍,今年垦区仅种植经济作物的总产值就将达到4090万元。
既装满了国家的粮囤子,又鼓起了员工的钱袋子,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兴安岭垦区紧紧抓住了优化种植结构调整和先进科技推广这两条秘诀。
年初,垦区就制定了“稳豆、压麦、增玉米、扩经饲”的种植结构调整方针,增加高产粮食作物的面积和比例,增加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比例。其中仅玉米的种植面积就比去年增加了5倍。白瓜、油菜籽、葵花、水飞蓟、蓝莓等各种经济作物遍布垦区,大有百花齐放之势。
为了保证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不减,垦区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他们在联合深松整地耕作制度的前提下,推广高产、抗旱、防涝的大垄宽台栽培模式,最高亩产可达500斤。同时,垦区采用大马力机械实施联合深松整地,全垦区耕地100%实现黑茬越冬,达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的作用。在今年春播生产的关键时期,垦区印制7000册《农牧业实用技术手册》,下发到生产一线,指导员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在阶段性干旱期和冰雹多发期,垦区使用人工影响天气设备作业17次,发射增雨火箭40枚,防雹炮弹1800枚,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垦区种植业的影响。这些措施,都有力的保障了垦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丰产丰收。(内蒙古日报记者辛语 通讯员 王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