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电视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广电总局警示古装剧要“降温”:勿盲目投资
内蒙古新闻网  11-10-12 10:40 打印本页 来源: 搜狐娱乐  
 

  10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官网发布“广电总局关于2011年9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近期备案公示的古装剧数量有所回升,广电总局提示各制作机构:广电总局有关古装剧播出的调控管理持续有效,各制作机构在古装剧创作之初,要审慎考虑市场风险,避免盲目投资拍摄。

  此通知一出,被外界视为广电总局为近两年开始“井喷”的古装剧降温。昨天,多家制作方和电视台告诉记者,他们认为广电总局的提醒很有必要,但古装剧不会再次受限,而会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

  广电总局

  勿盲目投资拍古装剧

  广电总局官网前天发布的通知称,今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152部、5033集,同意公示的剧目共124部、3988集。其中,古代题材19部,占公示总数的15.32%,比8月份多出1%。

  通知指出,近期,申报备案公示的古装剧数量有所回升。广电总局在每月例行的备案公示的通知中特别提醒:总局有关古装剧播出的调控管理持续有效,各制作机构要审慎考虑市场风险,避免盲目投资拍摄。

  今年3月的备案公示通知中指出,个别申报备案的神怪剧和穿越剧,随意编纂神话故事,情节怪异离奇,手法荒诞,甚至渲染封建迷信、宿命论和轮回转世,价值取向含混,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

  中国电视剧的管理制度,在2006年5月1日前采用的是题材规划立项审批制度,广电总局每个季度会对申报立项的电视剧进行批复。同年4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从当年5月1日起,取消“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审批”制度,实行“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由电视剧制作机构在每月5日截止日期前向广电总局提出申报备案,总局按规定对拍摄制作剧目备案材料进行查验、核准,并在申报截止日后的10个工作日内,通过总局官网公示。《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附件中明确,电视剧题材分类标准有当代题材、现代题材、近代题材、古代题材、重大题材等5大类。

  另外,在2006年3月,广电总局还下发了限制古装剧播出的通知,严格控制古装剧在卫视的播出数量,规定每年只能播两部。此通知一出,古装剧进入“寒冬”。经过自我调整,从2009年胡歌主演的古装科幻剧《神话》热播,到四大名著陆续翻拍播出,古装剧开始回暖。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古装剧数量不断翻倍,今年则出现“井喷”。广电总局电视剧备案公示显示,近三个月古装剧备案拍摄已翻倍开拍:7月份备案开拍8部、259集,8月份达到14部、506集,到了9月份已翻近3倍达到19部、634集。

  制作方电视台

   市场会进行自我调节

  广电总局此番发通知提醒,是否意味着又要再出招控制古装剧?昨天,记者采访多家影视公司,许多影视公司的负责人都表示,广电总局这次只是善意的提醒。至于电视台的购片人士则觉得,这次广电总局的提醒是有必要的,毕竟再一头热地拍摄古装剧,古装剧很有可能重蹈覆辙再度产生泡沫。

  该购片人士透露,其实现在古装剧火也只是一小部分,如穿越剧这种归在古装时尚剧的范畴,其实是穿着古代衣服,内核是现代人的思维。武侠剧、戏说剧,其实观众还是不买账,收视率并不高。按照地域范围,北方的观众依然不喜欢古装剧;南方也只是在广东、福建等地才会有观众;包括上海、江苏等地,古装剧并不是太受欢迎。至于这次广电总局提醒是否会让古装剧再度进入“冬天”,该购片人士表示,古装剧已经经历过了一次教训,会进行市场调节,数量上会回到平衡的水准,广电总局不大会出政策来控制。

  古装剧未来出路

   依靠大价钱精良制作

  那么,古装剧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就此昨天记者采访了湖南卫视热播的《倾世皇妃》出品人贺盈时代总经理张君涵。他透露说,现在国内古装剧数量是很多,但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却很少。所以,古装剧未来要继续发展下去,不是一窝蜂地跟风,而是要在制作上把关,这样古装剧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据张君涵透露,花大价钱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其实是有回报的,今年古装剧海外市场已从原来低谷的3000美元一集恢复到平均1万美元一集,甚至有的达到2万美元一集,最高可以卖到5万美元一集,完全可与韩剧比较。在海外有市场,国内市场这两年也比较青睐古装题材,只要拍得好就不怕卖片的问题,也不会被市场所淘汰。持同样观点的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说,古装剧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都很有影响,观众很爱看。她透露,美国HBO电视台也在洽谈购买8部武侠剧的播出权。(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