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与时俱进蓬勃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综述
网络海纳百川,文化五洲同享。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各地方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空前活跃,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壮大,网络文化产业风生水起,网络文化管理体系日臻完善,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类网站发展迅猛形成网络文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以来,互联网日益成为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各级政府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和专业文化类网站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其中,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一批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驶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网络舆论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中,在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抗震救灾等突发事件报道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布权威声音,在正面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报道中,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共发布稿件450万篇,图片180万张,音视频报道10万余条,专题页面总访问量达30亿人次,在网上营造了隆重热烈、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每日页面访问总量已达7.2亿,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8倍多。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千龙网、东方网、四川新闻网等10家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实现转企改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知名商业网站积极投入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与服务,一批有影响的社科、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类专业网站快速成长,满足网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西南地区旱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广大网民纷纷利用互联网传递救灾信息,发起救助行动,表达同情关爱,充分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凝聚力量。越来越多来自民间的“草根典型”涌现出来,今年7月初,杭州市民吴菊萍勇救坠楼女孩的事迹经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社交网站等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海内外广泛共鸣。被广大网民称作“最美妈妈”的吴菊萍受到广泛赞誉,网络正面典型的可亲、可敬、可爱、可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致力于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推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建设,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精神家园。据统计,全国已经建成1万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服务点。2011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在全国开展了首批实施的15个省级馆和52个市级馆推广工作。截止到今年6月,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560TB。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外,各地数字图书馆建设也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规划和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网上广泛普及和传播。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覆盖全面、影响力日益扩大,《求是》、《党建》等理论刊物实现网上同步出版,中国文明网的“红色中国”、新华网的“红色博客”受到网民普遍欢迎。有关部门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网络文化互动活动,全国百余家网络媒体共同举办的“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我的奥运”、“我和我的祖国”等网络作品征集活动,吸引了数亿海内外网民参加,涌现出一大批主题鲜明、格调健康、形式多样的优秀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