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年仅35岁的阿拉腾其其格当选努和日乐嘎查党支部书记。就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这支书一干就是20多年。这些年来,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牧民选咱当嘎查干部为啥?为的就是让咱带领全嘎查牧民致富。”
阿拉腾其其格发动嘎查党员、富裕户与贫困户结对,党员、富裕户捐献繁殖母羊近400只,形成流动畜群,给贫困户每家分配32只母羊,让他们自主经营,每年的仔畜和绒毛收入归己,3年后,32只繁殖母羊也无偿归贫困户所有。此举让嘎查贫困户一年增加收入1500元。贫困群众的生计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如何增强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90年,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把嘎查闲置的土地开发成饲料地。顶着压力,她挨家挨户做工作,利用嘎查的水资源连片开发饲料地160多亩,贫困户户均10亩,当年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
2006年,巴音乌兰苏木努和日乐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组建了以强弱联合、富带贫、强带弱、优势互补的新型联合党支部。年过半百的阿拉腾其其格就任党支部书记。在她的带领下,两个嘎查有60户171人走出草原到德岭山镇资源富集地创办“阿都沁”牧民专业合作社,她出任合作社理事长,构建“支部+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她把自家多年积蓄的10万元作为合作社启动资金,舍饲养羊788只,当年实现收入40多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而留守在嘎查的牧户,草场面积由户均3400亩增至8000亩,人均增收2000元。阿拉腾其其格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致富的道路上没有让一个牧民掉队。2009年,两嘎查牧民人均收入6300元,创历史新高。
“我是土生土长在这片草原上的人,我要把自己奉献给养育我的这片草原。”多年来,阿拉腾其其格奔波在牧民中间,嘎查每一户牧民的生产、生活都装在她的脑海里,每一户牧民的冷暖、疾苦都挂在她的心上。(记者 梁海龙 通讯员 支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