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排扬水站距五原县城北10多公里。10月中旬,记者在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采访,一走近河灌总局排水事业管理局第三管理所七排扬水站,就闻到一股异味。“这是排出的污水散发出来的,现在天气转凉了,异味还小了些,要是在夏天,味道更刺鼻。”正在站房值班的张建平说。
“空气环境不好我们已经习惯了,苦、累也不怕,最怕的就是孤独!我干了20年排水工作,现在都有些不会跟人聊天了。”和张建平一起值班的乔子龙插完话后就陷入了沉默。
顺着总排干下行来到皂沙扬水站,记者看到,站房内墙壁大面积脱皮,还有一些旧时的标语依稀可见。“像这样的房子都可以当文物保护起来了。”记者有感而发。在河套灌区,这样的大、中、小型扬水站共95座,大部分都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
随行的河灌总局办公室副主任杜计才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河套平原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大面积原生盐碱地被开发利用,但由于缺乏排水设施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导致了次生盐碱化的漫延。当时西方专家预言‘河套地区将会成为一片沼泽。’这种情况下,河套地区提出了‘能灌能排、全面发展,狠抓灌排配套’的发展目标。1975年开始的那次总排干沟扩建工程场面相当壮观,全盟(当时为巴彦淖尔盟)出动15万民工,几乎当时的每一个河套成年人都参与过。经过几十年建设,现在的总排干沟全长257公里,东西贯穿于灌区七个旗县(区),控制排域面积966万亩,成为灌区农田地下水和北部山区山洪排涝防洪的总出路,也是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和地区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工程。”
“早在1983年,也就是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时任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率专家组视察河套水利时曾在这里指出,‘排水是河套繁荣发展的生命线’,‘合理灌溉、保证排水’是解决河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根本措施。”河套排水事业管理局党委秘书杨玉兰插话说。
河套灌区近80%扬水站都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站房年久失修,站内自动化程度低,运行操作手段落后,水泵、电动机、变压器等主要机电设备老化、带病运行的现状比较普遍,主附厂房、进出水池、节制闸、拦污栅等工程设施也因年久失修老化破损严重,致使泵站整体效率明显下降。
“河套水利还差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从国家到地方都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目前许多扬水站的改造已经纳入了我市的‘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期盼,河套灌区的排水基础设施尽快得到改善。”杜计才对未来排水事业的发展充满了憧憬。(记者陶文斌 王连英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