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电视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武则天秘史》重口味 尤小刚:该剧是冒牌
内蒙古新闻网  11-11-07 09:44 打印本页 来源: 搜狐娱乐  
 

《武则天秘史》重口味被批。

  前晚,40集古装大戏《武则天秘史》接档《千山暮雪》开播,该剧因殷桃、刘晓庆、斯琴高娃等明星分别饰演不同年龄段的武则天而备受关注。但该剧开播后,大部分观众都直呼“雷死人不偿命”,不仅第一集就出现不少大尺度场景,甚至还出现了历史性错误。

  剧情太雷人床戏很劲爆

  在首播剧情中,有不少镜头都引起了观众争议,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太子李治在父亲病重时和武媚娘“对上眼”,不少观众称未免太过不孝,而且两人调情一幕,重口味的喘息声、咬耳朵也让观众大呼受不了,“要不要尺度这么大!”在前两集中,裸戏、床戏、乱伦等情节均有涉及,有观众直言,想看该剧的小朋友还是作罢吧,这部剧有些少儿不宜。网友“李家帅”表示:“《武则天秘史》一开始就雷倒我,各种装嫩,而且感觉就很色情。”还有网友调侃,剧名应该改成《武则天乱史》:“编剧也太敢写了,导演也太敢拍了,越离谱的桥段越拍,够劲爆啊!”

  演员不靠谱角色尽装嫩

  如果单从画面制作上看,《武则天秘史》确实堪称大手笔,演员的服饰够精致,宫廷布景也很华丽,但这些依然无法弥补演员们不到位的表演。余少群扮演的是年轻版的李治,他在剧中显得十分柔弱,处处被大臣、皇后等人制约,配上唇红齿白的造型,活脱脱一个“贾宝玉”。而32岁的殷桃饰演的年轻版武则天,服饰和表情都过于装嫩,两人在花中对视的那场戏,被无数网友称之为“以为一眼穿越到《红楼梦》呢,这对姐弟恋太肉麻了”。此外,剧中还有众多雷人配角,如武媚娘被迫入了感业寺后,一众恶尼姑的出场,让网友们大呼“容嬷嬷附身”:“不但大骂小贱妇、骚样等粗话,还会灌堕胎药,真是不虐死人不甘心啊。”而剧中的宫女、嫔妃等群众演员也被网友们质疑,“这也叫皇帝的女人?未免太歪瓜裂枣了吧,哪里像是宫里出来的呢?”

  场面像鬼片内容有硬伤

  作为一部历史剧,《武则天秘史》在情节上似乎一点不尊重历史,一开篇就被网友抓到了漏洞。比如,武媚娘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皇上,我叫武媚娘,还有一个大名,叫武瞾。”网友质疑:“武媚是李世民给她起的,武媚娘是后世称的,而曌是她当皇帝后给自己起的。这种称呼完全颠覆历史,搞什么搞啊!”而接下来的剧情只能用“玄幻”形容了,皇上刚见到武媚娘,宫里的房梁立刻倒塌。朝堂上正在商量事情,门忽然被大风吹开,星象都发生了异常。一幅幅惊悚的画面让人看了心有余悸,难怪不少网友都分不清自己到底看的是历史剧还是鬼片。

  相关回应

  澄丰:看戏不要太较真

  昨日,记者致电该剧导演澄丰,他表示《武则天秘史》本来就不是拍的正史:“我们拍这部戏,剧名就说明了立场。我们这个戏是‘秘史’,很多东西就不是按照正剧的方式去拍摄的。”对于剧中过度的亲热、暴力等戏份,澄导认为:“看戏就不要太较真,有很多戏都不合理的。其实没有人知道那个时候的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不能发挥一点想象呢?”

  尤小刚:该剧是冒牌

  虽然《武则天秘史》号称“秘史”,但这与曾经打造《孝庄秘史》、《康熙秘史》、《杨贵妃秘史》的“秘史之父”尤小刚没有任何关联,昨日,记者致电尤小刚,他对“秘史盗用”很无奈:“秘史不是绯闻、戏说,也不是正说,是‘秘说’。必须有新的历史人文发现,要有对封建王权的批评精神。借帆行船用别人的品牌,如果所谓的秘史在内容与分量上都达不到标准,那只能算得上是‘精神侏儒’。”尤小刚称,这部《武则天秘史》背离了“秘史”初衷,甚至连戏说都算不上,“既然称作史,就不能随便编,那只是古装而已。品牌是品质,不是挂个牌就能上马,内容是冒不了牌的”。(重庆商报)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