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市,有人靠经商致富,有人靠挖煤致富。而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白大路村,一位村支书带领着村民们,却依靠着种树走上了致富之路———
当身着统一深蓝色西装制服的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白大路村全体村委会成员,驾驶着清一色的7辆现代途胜越野车来到村口迎接前来探访的记者时,这场景让我们感到震撼的同时,也不仅感慨:都说这准格尔旗农民有钱,果然此言不虚啊。
看着记者一脸的困惑,白大路村支书贺虎山哈哈大笑:“一说起准格尔旗就让人想起煤矿,挖煤啊占地啊拆迁啊补偿啊啥的,但这些跟我们白大路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这可是发的植树造林的生态建设财!”
曾经是“3块3毛3”的村干部
尽管已是深秋时节,但沟壑纵横的弯弯山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林间,到处是深绿、浅黄、粉红、金黄、深褐的色彩在跳跃,像是一曲由色彩奏响的秋的交响乐。
“你看看,樟子松、油松、杏树、丁香、红玫瑰、紫玫瑰……这些树种我们这里都有,夏天好季节时,这里更漂亮。”站在一处被村民们叫作凤凰台的山顶空地上,村支书贺虎山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的“绿色领地”:“那一片是小流域治理期间种植的,旁边那一米多高的苗苗是退耕还林期间种的,而这一大片深色的就是近几年我们村里大面积种的。”
从1998年当上村支书开始,整整13年的植树造林生涯让贺虎山感触太多:“过去我们这里啥样的呢?我编了几句顺口溜:几十道道圪梁几十道沟,有点肥水都外流,梁梁峁峁不长草,吃饭靠天生计忧。”这位幽默风趣的村支书几句话就将昔日白大路村的生态与生活描绘得非常明了。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白大路村地处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区域内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曾经极其恶劣。“以前我们这里一下雨,就像是往秃子头上浇水一样,水顺着光秃秃的山坡就流下来了。当时我就想:“这山啥时能像长满了头发一样不流水了?”
说起自己的村干部经历,贺虎山笑着告诉记者,他1998年刚当村支书的时候,一个月村干部补贴只有100元,“那时候家里人让我早早起来干农活儿,我开玩笑说‘我可是挣钱的村干部呢。’家里人就笑了,说就你这每天3块3毛3的干部连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都挣不够呢!”
穷则思变。白大路村地处深山沟里,当地的工业大项目没有征占过这里一亩地,也没有涉及开发地下资源,如果仅靠传统的农牧业根本无法过上富裕日子。上任伊始,贺虎山就和村干部开始商量挣钱的办法。琢磨来琢磨去,根据白大路村的实际情况,觉得如果把种树这个林草产业作为致富的突破口,以苗木繁育来增加收入,肯定是个致富的好路子。这样也能把水土流失给治住了。
搞个股份制苗圃样板给村民看
说归说,但到底怎么做,村民们能不能认可,这些都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我们两委会成员承包荒山成立了一个股份制苗圃,这个股份制苗圃的收益既可以解决村委会的一些开支,更是要给村民们做个样板,让村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利益,他们才能跟着一起干!再说,如果自己都没致富那也没有说服力啊。”贺虎山说。
村副支书邬良在告诉记者,刚开始他培育了2亩地左右树苗,4个年头时开始间树苗就卖了2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年1亩地的收入是2500块,但如果种玉米的话只有五六百元收入。而且,随着每年按高度一批批间出,在育苗的过程中也完成了造林,获利的同时林子也成型了。而且,山杏林每年掉下来的杏核卖给杏仁露加工企业又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记者随贺虎山来到他们的股份制育苗基地,他指着一株1米多高的苗子说:“这株大概能卖到80块钱,也就是说这个30多亩的基地每年间苗后能销售树苗100多万元。而且,由于我们都是在山上间的树苗,比农田育出的树苗抗逆性强,销路很好。”据贺虎山介绍,目前白大路村里类似于这样的苗圃大概有20多个:“过去我们的品种比较单一,以油松为主,随着生态建设的需要,村民们纷纷引进新品种试种成功后逐渐开始多元化了。由于销路好,我们这些苗子当地就消化了,还有点不够用呢。”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几年下来,村民们对种树有了很高的认识,积极性特别高。谈起村民们的义务植树,贺支书显得很兴奋:“村子这方圆7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建设和90%多的植被覆盖率主要来自于村民的义务植树。”据了解,2007至2008年期间,白大路村成功转移了6个农业合作社,开始了全面打造两万亩杏树基地和开展全面大造林活动,仅2008年春天,全村就栽种了2000亩杏树;2009年,白大路又打造了5000亩杏树基地。进入2010年,全村可以植树的荒山秃岭已经所剩无几了,白大路村村民便开始在自己家周围的空地上植树造林。“大家都是自愿去种树,只有把生态建设搞好了,才能住得安心,也才能过上好日子。”现在村子基本没有裸露的山头,一眼望去满眼都是绿。
在山间采访的路上,我们看到好几辆与贺虎山所开的一样的现代途胜越野车,正当我们疑惑不解时,贺支书又开口了:“刚才在路上你们看到那几辆车了吧,那都是我们村干部的车,我们要求村干部购车时都要买一样的,为的就是给村民们看看,让他们知道,跟着我们搞这个生态建设可以致富,我们富了,你们也能!”
两年后再来瞅一瞅就更不一样了
当记者来到村支部委员郝亿金的苗圃,晒得黑黑的他正做一种新树种的引种实验,“看适合不适合我们这里种植,然后从明年起再推广给村民大面积规模化种植。”
郝亿金告诉我们,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村两委会还把股份制苗圃的农机具像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油罐车等,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并统一雇车造林浇水。郝亿金指着旁边一户村民家告诉记者,像这一户老两口儿女都成家了,他们不用从事农牧业,光卖这些苗木一年最低收入就达50万元左右。58岁的村民何荣用种树育苗的收入,今年不仅给儿子买了车子,还在城里买了房子。
目前,全村涌现出十几家造林大户,村民们经营树苗产业、山杏产业,搞水产养殖、山鸡养殖业,每家每户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都从生态上得到了大效益。
“现在全国森林覆盖率的平均水平是30%多,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0%,看来我们村的苗圃培育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你们两年后再来一,我们这里就成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的风景旅游区了。”贺虎山豪爽的笑声在山谷中回荡。(记者 蔡冬梅 实习生 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