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22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说,中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9.1%,实现节能6.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6亿吨以上。
白皮书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2001—2005年)的1.04下降到0.59,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
(记者罗沙 陈雍容)
多渠道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低碳发展意识,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白皮书介绍,中国从2008年开始,每年编写出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与进展。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普及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知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无车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日,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
白皮书说,中国媒体不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低碳宣传报道力度。中国公众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广泛参与自备购物袋、双面使用纸张、控制空调温度、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购买节能产品、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居住等节能低碳活动,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等细微之处,实践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记者吴晶晶 罗沙)
采取措施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白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影响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提高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在农业领域,中国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大规模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并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监测与预警系统。
在水资源领域,中国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七大江河流域防洪规划、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强流域管理和水资源调度工作,加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工建设一批流域性防洪重点工程,加快骨干水利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在海洋领域,中国加强海洋气候观测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对全国近海和部分大洋的海洋关键气候要素的观测能力,初步构建典型海洋生态敏感区监测体系,开展了海域海岸带和重点海岛整治修复工作。开展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等海洋灾害的观测预警工作,有效降低了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卫生健康领域,中国印发《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明确了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确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体制、响应级别和响应措施,制定了不同灾种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方案。开展气候变化对环境相关疾病的影响机制研究,为研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在气象领域,中国气象部门发布实施《天气研究计划(2009-2014年)》、《气候研究计划(2009-2014年)》、《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09-2014年)》、《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2009-2014年)》,印发《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促进了中国气候变化监测、预估、评估工作。建立中国第一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研发新一代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开展气候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影响评估工作。
(记者吴晶晶 刘劼)
加快发展低碳能源,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
白皮书说,中国“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积极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并强化对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白皮书说,中国大力开发天然气,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等政策,制定实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总体方案,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引导和鼓励煤矿瓦斯利用和地面煤层气开发。
白皮书表示,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中国加强了水能、核能等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支持风电、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展。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推行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加大对生物质能开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农村沼气建设。
此外,中国强化对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应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生产水泥熟料等原料替代技术、高炉渣和粉煤灰等作为添加混合材料生产水泥等工艺过程,减少农田种植和畜禽养殖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启动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完善城市废弃物标准,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广利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制定促进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积极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究与示范。
(记者罗沙 陈雍容)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显著成效
白皮书说,“十一五”期间,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白皮书说,“十一五”期间,中国制定和发布汽车、钢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高高耗能行业准入门槛,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煤炭、部分有色金属、钢坯和化肥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抑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白皮书显示,“十一五”期间,通过“上大压小”,中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2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产能7200万吨、炼铁产能1.2亿吨、水泥产能3.7亿吨、焦炭产能1.07亿吨、造纸产能1130万吨、玻璃产能4500万重量箱。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2005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炼铁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电解铝行业大型预焙槽产量比重由80%提升到90%以上。钢铁、水泥、有色、机械、汽车等重点行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重点行业能耗水平显著降低。
(记者罗沙 刘劼)
积极增加碳汇 推进地方低碳发展
白皮书说,“十一五”期间,中国积极增加森林、农田和草地碳汇,同时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各地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经验。
白皮书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继续实施“三北”重点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加强林业经营及可持续管理,提高森林蓄积量,中央财政提高了造林投入补助标准,每亩补助由100元人民币提高到200元人民币,建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白皮书同时指出,中国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遏止草原退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加强草原灾害防治,提高草原覆盖度,增加草原碳汇。到2010年,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6475万亩,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1.67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4.28亿亩。
此外,中国积极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2010年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并选择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等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等8市作为首批试点,各地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经验。
(记者罗沙 朱绍斌)
中国将从11个方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
国务院新闻办22日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白皮书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重点从11个方面推进。
根据白皮书内容,这11个方面工作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其中包括组织编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1—2020)》;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发展清洁能源;继续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包括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推进低碳试点;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包括逐步建立跨省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增加碳汇;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等。
(记者华春雨 刘劼)
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作出贡献
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强与各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多层次磋商和对话,努力推动各方就气候变化问题凝聚共识,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吴晶晶 朱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