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电影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失恋33天》票房破3.2亿 文章或分成近千万
内蒙古新闻网  11-11-29 09:40 打印本页 来源: 搜狐娱乐  
 

  《失恋33天》目前票房已经冲破3.2亿元,导演滕华涛、主演文章等主创因此片又赚得了多少钱?据了解,早先滕华涛、文章等四人并没有直接按导演费、片酬来结算,而是与片方签署了分账协议,虽然,目前影片出品方和签署合约的四位当事人均不愿意透露合约细节,但有业内人士透露,大致估算,出品方净赚超过亿元,而文章有望取得1000万左右的分成。对此,文章经纪人回应说:“我不清楚,得问导演。”

  文章有望凭此片收千万

  业内盛传,在《失恋33天》打算请文章来出演王小贱一角的时候,曾经因为对方开出的片酬过高而差点作罢,不过,后来,因为各种机缘和磋商,文章决定跟滕华涛等导演一样,与片方签订票房分账协议,签订了该协议的除了滕华涛、文章,还有该片的摄像师和制片人——他们四人都没有在影片拍摄前期拿到任何酬劳,但是如今看来,这类似赌博一般的决定,倒为他们赚得了难以想象的丰厚报酬。搜狐娱乐曾向出品方完美时空询问四位主创签订的分账比例,但是片方表示,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所以拒绝透露合约细节,只是证实目前还未向滕华涛、文章、摄影、制片人支付片酬。而且,《失恋33天》仍未下画,发行方中影与出品方完美时空也尚未结款,看来等到下游分账环节还有一段时间。

  不过,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文章所签署协议保证他能抽取8%-10%的纯利润,以此推算,扣去影院分成、各种税费及拍摄宣发成本,片方净赚超过亿元,文章则有望获得超过千万人民币的酬劳。国内一线明星拍摄一部电影的片酬通常在200万~300万之间,拍摄电视剧较多的文章,电影片酬在通常状况下,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这1000万的酬劳,完全称得上“天价”。不过,对于这千万酬劳,文章经纪人只是回应说:“这个我不清楚,得问导演。”

  至于导演滕华涛的酬劳,他的公司虽然占到了本片投资的50%,但其实该公司也是出品方完美时空控股,该业内人士透露,最终一定还是投资方占到绝对大头,滕华涛并不会因此片而“暴赚”。目前在上海拍戏的滕华涛,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分账模式无法普及

  《失恋33天》片方与主创签署分账协议,并非该公司首例,完美时空前年投拍的《非常完美》几乎采取同样模式,担任制片人的章子怡也参与票房分账,最后双方皆大欢喜。《失恋33天》成功之后,完美世界影视总经理谌荣表示,电影行业是一个需要严格把控风险的行业,降低成本,就等于降低了风险,“制作方能够有信心,愿意和投资方利益捆绑的最紧,大家共进退,当然是最好的。”不过,他也承认,有很多明星是不愿意与片方签署分成协议的,因为这等于增加了演员自身收入的风险——的确,在国产片大部分赚不到钱的大背景下,明星们通过分账拿到的酬劳很可能比直接拿片酬要少。

  在好莱坞,大明星大导演与片方签署票房分账已经成为惯例。但业内人士评价说,导演、主演与片方捆绑利益纯属市场行为,说白了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并不成熟,这一模式还不适合在国内普及。目前国内一般采用的还是前期拍摄完毕后,一次性全部支付的方式,因为电影属于高风险行业,票房不一定完全能达到预期,所以一次性支付对于演职人员来说比较保险。

  导演分账还数小刚

  国内的大导演们参与分账也并非一件新鲜事,近年来,参与分账几乎成了市场身价的证明,但国内目前只有保证卖座的导演。1997年冯小刚拍摄《甲方乙方》时,男主角葛优片酬是60万,冯小刚的导演费仅有30万,但冯小刚将酬劳同电影票房捆绑分成,《甲方乙方》票房高达3300万,冯小刚的收入也翻了几乎四倍,最后入账高达117万。近年来,冯小刚作品部部大卖,而他与老东家华谊也始终走分账合作的路线,《天下无贼》、《夜宴》的票房均过亿,冯小刚的分成每一部都在1000万以上,《唐山大地震》票房过6亿,据业内人士透露,冯小刚收入则在6000万以上。业内分析人士还表示,张艺谋也属于市场波动性较大的导演,比如《千里走单骑》仅仅创下3000万票房,所以张艺谋一直不参与分账,坚持拿导演费,目前价码至少在1500万至2000万以上。

  演员分账的典型案例,是2007年《赤壁》原定周润发出演周瑜一角,除500万片酬外,还有全球票房分红,但知情人透露,发哥除要求一次性付清片酬外,还提了上百条要求,最终被换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信心不够,发哥尚且如此,更遑论后来人,可见,在华人电影圈,要分红,除了看题材、看市场环境、看合作方、看地位,机缘和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