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电影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李仁港评项羽 冯绍峰谈《鸿门宴》三段情
内蒙古新闻网  11-11-29 09:55 打印本页 来源: 搜狐娱乐  
 

冯绍峰霸气十足

冯绍峰与黄秋生

冯绍峰与刘亦菲深情

  由李仁港执导的史诗巨制《鸿门宴》将于11月29日“开宴迎客”。初登大银幕扮演“西楚霸王”项羽的冯绍峰与黎明、黄秋生、张涵予三大影帝及“虞姬”刘亦菲之间的精彩对手戏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谈及《鸿门宴》中的“冯版”项羽,导演李仁港则用“霸气外露、贵气粲然、气势夺人、情深义重”十六字评语肯定了冯绍峰在片中的表现。而冯绍峰也表示,“项羽在大家印象中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鸿门宴》中却增加了更多人性的东西。项羽不再只是西楚霸王,他还是一个可以流泪,更可以让更多人感动落泪的悲情英雄,比如他跟范增之间的父子情,跟项庄、龙且这些大将之间的兄弟情,以及同虞姬的爱情。”

  父子情深

  “告别亚父”冯绍峰泪洒大银幕

  《鸿门宴》中,李仁港为项羽(冯绍峰饰)特别设定了一个“成长”课题,而影帝黄秋生饰演的“亚父”范增则是其重要“导师”,最终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大仁大义。导演李仁港透露,其实影片中项羽与范增的关系既是君臣又如父子,“不仅黄秋生与冯绍峰互飙演技张力十足,‘弈棋谋天下’与‘告别亚父’这两个段落更成为全片的华彩桥段之一。”而在“告别亚父”这一幕中,与黄秋生“父子情深”的冯绍峰更是真情流露,泪洒大银幕。

  戏中,项羽与范增还经历从“情同父子”到“分道扬镳”的心路历程。对此,冯绍峰表示,“范增的离开并非缘于项羽的不信任,我想当时项羽只是觉得羽翼已丰满,想要一个人去大展宏图一番。而在这场戏中,当我看到秋生哥的背影时眼泪却不禁就流了下来。可能当时项羽的心情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亚父的理解。”拍摄中,冯绍峰对角色的理解也得到了黄秋生的认同。黄秋生表示,“我觉得绍峰一直是在用心演戏。他总说自己在电影方面还是新人,不过我却觉得他非常有潜力,而我最欣赏的则是他够努力。”

  兄弟义重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初登大银幕就接到“西楚霸王”这样的角色,冯绍峰坦言《鸿门宴》让他在演技上也有不小的收获。而谈及冯绍峰此次饰演的西楚霸王时,导演李仁港则用“霸气外露、贵气粲然、气势夺人、情深义重”十六字评语来概括。其中,“冯版”项羽对于兄弟情义的精彩演绎也得到了导演及扮演刘邦的黎明的一致认可。黎明表示,“其实冯绍峰不是一个新演员,之前演电视剧积就累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他做的很好,而且《鸿门宴》中项羽的兄弟情也非常‘走心’。”

  谈及自己如何在影片中表现西楚霸王的义薄云天时,冯绍峰表示,“项羽对于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兄弟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特别是在他遭遇四面楚歌的那场戏中,项羽觉得自己辜负了他们,是一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豪情义重。其实大银幕的表演方式和电视剧是不同的,会更加注重表演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我觉得演员的表现力还有很多种,不单单局限于台词、眼神和表情,还可以用形体等多种方式呈现。有一次我看秋生哥演戏,他对导演说这场戏不想用脸来演,而是用一个手势,导演采纳了这个建议,那场戏改为拍摄秋生哥的手势特写。没有一句台词,没用任何表情,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非常精彩。”

  乌江绝恋

  冯绍峰:活在项羽的世界爱上虞姬

  影片中,“霸王别姬”是除了“鸿门宴”之外最受观众关注的经典桥段之一。外界对冯绍峰与刘亦菲演绎的这段“乌江绝恋”充满了期待。刘亦菲也表示,在拍摄期间,自己曾一度压力很大,“我心理状态一直挺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拍‘霸王别姬’那场戏时却弱下去了。因为这是经典你该演好,就会生成概念化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重拍了很多次,好在最后拍出的效果导演很满意。”

  冯绍峰则坦言“《鸿门宴》中霸王虞姬的感情戏贵精不贵多”,“最重要的是把其中的精髓演出来,能留给观众去回味。比如‘霸王别姬’那场戏,当项羽用生命向虞姬做出承诺的时候,这段爱情注定会流传千古。这种凄美的感觉,只要一点点就很有力量。”冯绍峰回忆称:“拍戏那段时间自己活在项羽的世界里,确实也会爱上虞姬。在戏外亦菲也给了我很大鼓励,第一天见到我就觉得是她心目中的项羽。但在片场我们不太讲话,有时看她远远地坐着,我会看着她,她身上有那种贵气的感觉,应该就是项羽心目中的虞姬。”而对于生活中“虞姬”的标准,冯绍峰则大方表示,“生活中的‘虞姬’一定要是我喜欢的人,要开朗、阳光、善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缘分,要像项羽和虞姬一样一见钟情。”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