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拉尔农垦谢尔塔拉农场,一袋小麦加上外包装重101公斤,记者一行3人推起来十分吃力,但农场工人却能够一个人健步如飞地推着麦子走几十米,这样的工作他们每人每天要重复400多次。
像这样完全依靠人力完成的工作在谢尔塔拉农场内已为数不多了,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场的生产能力。尽管今年比较干旱,但谢尔塔拉农场红皮小麦的亩产量仍然达到了400多斤,总产量 则达到8000多万斤,油菜、大麦也都喜获丰收。
记者向农场负责人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农场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基础建设,投资8000多万元更新改造农机设备、硬化水泥晒场,其中新购置的各类农机具达到328台套。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据农场第十生产队的师傅介绍,以前他们一个生产队有400多人,现在仅需130多人便可以完成生产任务。剩余的劳动力全都分流下岗了,这其中包括他的老婆。农场安置这批人进行奶牛养殖,收入也不错,去年人均收入16000元。
据了解,谢尔塔拉农场为解决下岗分流职工的后顾之忧,共发放了370多万元的补贴,无偿提供秸秆2500吨,并维修新建收奶站12个,建立奶户合作组织6个,有效解决了养牛户交奶难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农场农业与牧业并举,传统畜牧业正在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奶牛质量和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奶牛平均单产4.4吨。同时,农场还全面推进了三河牛繁育体系建设,建成了自治区首家三河牛展馆,三河牛首次被列入国家良种补贴行列,育种站被晋升为国家级种公牛站。谢尔塔拉种牛场通过了自治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验收,是全区首家通过4A级达标认证的养殖单位。
目前,现代化的农牧业正在推动谢尔塔拉的全面发展,场部地区城镇化程度初具规模。农场新建平房140户,为1170户场部居民安装了自来水;修建了体育文化休闲广场、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职工医院,并通过多项举措改善民生,使农场职工充分享受到现代农牧业带来的福祉。(记者 夏虹 范悦怡)
